《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对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2.使学生在理解倍数和因数以及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3.通过闯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水平。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每小组准备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课件出示老师的图片,问:这是谁?接着出示女儿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她是谁?你们能猜出我和她的关系吗?学生交流。引导: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老师和铮铮的关系?指名回答。课件继续演示,让学生说说老师和轩轩的关系,轩轩和铮铮的关系。全班交流。追问:老师除了是铮铮和轩轩的妈妈,还可能具有哪些身份呢?延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具有好多身份,那么如果老师这样说:我是妈妈。你觉得合适吗?那应该怎样说呢?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铮铮和轩轩之间的关系吗?小结:老师和铮铮、轩轩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其实呀,在我们数学里的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倍数和因数。(揭示课题)二、闯关活动一:理解倍数和因数谈话:周末的时候老师带铮铮、轩轩去玩具超市买玩具。但是超市设有4道关卡,必须闯关成功,才能在每道关卡中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同学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去闯关吗?好,下面进入第一关。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小组合作,看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你们能不能用乘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记录下来。学生分组操作。2.组织交流。学生描述不同摆法时,提醒学生不但要说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还要说出相对应的乘法算式。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4×3=12,6×2=12,12×1=12。3.让学生自己看书,指名交流。(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4.师:根据黑板上的另两道乘法算式,你能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追问: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是否能够?为什么?小结:倍数和因数表示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数是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时,才能说他们之间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5.拓展:在18÷3=6中,()是()的倍数,()是()的因数。学生交流,说明原因。总结:看来,我们不但能够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同样能够用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拓展:你能先说出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再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补充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6.做“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再指名口答。同学们真厉害,这么顺利地协助他们闯过了第一关。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吧。三、闯关活动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提出问题:由刚刚的例子,我们看出12和18都是3的倍数,你还能写出几个3的倍数吗?学生尝试完成后,教师提问:你们写了多少个3的倍数?能写完吗?写不完怎么办?(省略号)2.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你是如何写出3的倍数的?追问: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的倍数有3、6、9、12、15……。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并规范地表示出结果。提问: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4.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后讨论: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