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教案(四)【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3.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学具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答题纸。教学过程:一、叠纸成书,导入新课1.师先出示一张纸,再将这张长方形纸片逐渐叠加、累积,累加成一摞纸,并相机提问:师:这张纸可以看做什么图形?这张纸非常薄,如果忽略这张纸的厚度,只看这一个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现在我把80张、200张、1000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加起来,还是长方形吗?那现在是。。。。。。?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师:关于长方体你知道些什么?那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二、操作梳理,探究特征(一)从实物到图形提出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长方体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个抽纸盒,抽去它的颜色、花纹、材质,只留下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一个几何图形--长方体。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长方体的,你能举例说明吗?这个抽纸盒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的,抽去它的颜色、花纹、材质,只留下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一个立体几何图形--长方体。(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老师出示一个土豆,演示切土豆成形的过程,渐次展示长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教师边演示边叙述:切第一刀得到一个平平的面,切第二刀得到两个平平的面,这两个平平的面相交于一条直直的边。切第三刀得到几个平平的面?几条直直的边?指出:三条直直的边相交于一点。(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要切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再切几刀?(3)根据切土豆的过程中出现的形状,揭示面、棱、顶点的概念。(4)学生找出长方体物品中的面、棱、顶点。师:这颗土豆是长方体的吗?对,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但老师却要用这颗土豆来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想看看吗?拿刀切土豆。师:这刀切下去,会出现什么?生:平平的面师板书:面师:从这个方向切下去,又会出现什么?生:又出现一个平平的面。师:这两个面相较于一条直直的边,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同时多媒体演示棱的概念)师:从这个方向再切一刀,又会出现什么呢?生:三个面,三条棱。师:(指着土豆)对,有三个面。这两个面相交的边是一条棱,这两个面相交的边也是一条棱,这两个面相交的边还是一条棱。现在有3个面,3条棱。这3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板书同时多媒体演示顶点的概念)师:要切成长方体,还要切几刀?一共要切几刀?师:你能在你的长方体盒上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吗?同桌互相指一指。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利用学具,感悟长方体面的特征。每个小组发一张“长方体的特征”答题纸:要求学生利用长方体学具,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填表。(2)集体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①关于面的提问。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问题2: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问题3: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预设学生的证明方法:a.重叠法b.测量法c.逻辑推理法(引导学生根据“对边相等”进行推理)②.演示长方体的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将6个在同一平面内的长方形动态演示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③关于棱的提问。问题1:长方体有几条棱?问题2:怎样的棱长度相等?④关于顶点的提问。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面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现在就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请各小组用自己的长方体盒为观察对象,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完成老师提供给你们的讨论题。小组长做好记录,音乐响起讨论开始,音乐结束讨论结束。(教师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