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现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一、有效的情境创设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已被许多老师认可并使用,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在一些数学课上,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高。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情境创设目的要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相适应。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二、有效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三、有效的学习方式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不排斥接受学习,由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有一些老师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重视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因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而“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交织在一起,即探究中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