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作者:geannco@saturn.seed.net.tw前言:信息(information)我们随处可得,从数据库里,从网络输送到我们的个人计算机中。但是,知识(knowledge)是经过「编辑」的信息,在具有意义的背景环境与分析处理后,能为组织带来真正的价值,它是隐含在专利技术、成功产品与有效策略之后的知识力量。而组织知识的集合─累积的经验、员工、管理技能、作业方式、科技应用、策略伙伴与供货商的关系、顾客及市场情报─就是它的智慧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相较于实体资本,在信息时代,智能资本将是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不同点在于:信息管理是使用科技来搜集、储存、和管理信息;知识管理则是使用科技来分享和利用信息以达到创新的能力。知识管理其实自提出构想至今仍不满一年,是个相当新的概念,其正式的定义为Thesystematicleveragingofinformationandexpertisetoimprovetheinnovation,responsiveness,productivityandcompetency。简单地说,便是企业内部Know-How的管理与分享,透过知识的分享激发出智识的最大价值,最有名的知识管理的公式是由ArthurAnderson所提出的K=(P+I)s,其中K=Knowledge,P=People,I=TechnologyInformation,而S=Share,由此公式可看出智识管理的精华就是「分享」的程度。智识分享程度越高,员工越容易取得其所需要的智识,则智识的价值就越高,因此简单地说,智识管理的目的即是利用数字元工具,分析、综合信息,激发员工的创意,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随着高科技及服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均体认到以知识作为竞争武器的时代已经来临,这种现象已引起广泛的讨论,无论是在严谨的学术期刊,或一般的通俗商业杂志,都对知识时代的管理有相当多的探讨,例如:早在1991年6月3日,财星杂志的「脑力」作为当期主题,认为「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对企业的挑战是发现你拥有什么,以及如何去使用它」。1997年的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ofmanagement)也以知识资本主义为题,邀请Porter等十七位顶尖管理学者共同讨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1996年策略管理学报(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8年加州管理评论(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都以知识与企业为题探讨知识的概念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1999年6月台湾的远见杂志也以「新竞争利器-知识管理」为题,探讨台湾及国外企业的知识管理实务。内文:.What’sKM(knowledgemanagement)?解释名词、定义、目的、一代至三代在谈知识管理前,我们必须先区分以下四个重要名词:资料(Data):未处理过的文字、数字(RawFact),譬如:费用的搜集,或是顾客抱怨,当月的营业额。信息:有脉络的资料整理(RawFact+Context),例如:月营业额的比较。知识:信息再加上经验(Information+Experience),信息、记录不见得完全有用,因为情境过于复杂,而且现实中有默契(非理性的)的存在,所以在运作时就有一种顺畅感,这种感觉虽然无法书面化,却是很重要;就像飞机的起降时,驾驶员的经验很重要(内隐知识)。智慧(Wisdom):是一种直觉性知识(IntuitiveKnowledge),即能有效率、效能地把知识应用于某方面。有人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在面对非连续的变化所致之重大变革或存活方案之际,所必须建立的一个包含了将数据、信息技术与整个组织流程、企业精神等加以整合之过程及成果,其中包含了全体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简单来说,「知识管理」的基本精神即是将知识分享(KnowledgeSharing),透过知识的分享,促使整个企业个人得以进步。在SoftwareMagazine的定义:对于某一组织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项数据,可以表达数据间的关系、需要管理之数据的分类规则与文件化规则,并可以确保数据可以真实且具完整性的表达。在CIO杂志上有一段定义:知识管理为一将组织内的信息加以分类、选取、权衡及储存的过程,组由此过程获致之信息可用以增进企业的获利率与竞争力。中山大学企管系教授刘常勇为知识管理做了下列定义及目的分析:知识可区分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两大类,内隐知识存在于个人身上,与个别情境经验有关,是主观独特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