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北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调查分析双湖特别区统计局(康宏)二零一零年六月西藏藏北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调查分析——西藏自治区双湖特别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本文是在对藏北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高的双湖特别区的主要收入来源构成,发现牧业生产收入是该地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针对双湖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现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类似地区高原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关键词:藏北双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一、藏北牧区牧业生产特点藏北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为其发展带来了许多限制,首先是高寒、干旱的生态环境限制了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低温、热量不足和霜冻等因素对牧业生产的制约。一年当中有6个月的时间地表温度在0度以下,几乎全年都有霜冻。降水量的不足以及时空分布的不均给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降水总量少,且90%的降水量又主要集中在5—9月,其余月份干旱缺水。受水分制约,藏北草原的大部分地区为高山草原与荒漠草原。受寒旱双重影响,草地植被稀疏,草场缺水严重,仅有藏绵羊和牦牛等家畜种类适应这种生态环境。另外,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极大地限制着牧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如何发展牧业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藏北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双湖特别区位于藏北草原的腹地,研究该区的农牧民纯收入的来源结构、消费支出的方向比重,有助于探索适合藏北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措施,为全区的牧业发展提供借鉴。二、双湖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析(一)、双湖区特别区概况与本文研究方法双湖特别区地处西藏北部、那曲地区西北部,羌塘草原的腹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不包括无人区),草场面积9060.6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655.33万亩,总人口1.2万人,境内山势平缓,草原开阔。地势北高南低,多为干寒和半荒漠草场。平均海拔为5000米,属高原亚寒带干旱季风型气候。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四季不分明,冬长无夏,多风雪天气,年温差相对大于日温差,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大风日达250天,年日照时数2628小时,年降水量仅150毫米。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风灾、雪灾、和霜灾为主要灾害。本文数据来源于那曲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调查方法为多阶整群抽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户的家庭基本情况、2010年收入结构及支出结构情况。此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抽样调查共涉及双湖特别区巴岭乡、多玛乡、措羌乡的九个行政村(各乡镇分别为3个行政村),调查牧户740户,占双湖特别区农牧户总数的31%,覆盖农牧民群众3492人,占农牧民总数的31.4%,由于采取了那曲地区统计局确定的样本量及样本规模,就双湖特别区而言,此次抽样调查数据存在着样本数据不够分散的缺陷,虽不能严格地反映双湖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但在剔除乡镇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的结果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本文针对双湖特别区的调查资料,详细分析农牧民纯收入的收入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找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农牧民收入的方法及途径,为双湖特别区的农牧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二)、数据分析1、调出数据总体分布情况数据序列分布图直观地显示了数据的整体分布状况,从图形当中可以发现,调查数据的分布存在着较大的离散度,从而可以预测双湖特别区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差距是相对较大。根据计算,农牧民纯收入调查数据的基尼系数,严重高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基尼系数水平0.5,如此偏大的基尼系数不难说明,双湖特别区农牧民贫富差距依然是比较严重的。2、人均纯收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SAS)TheUNIVARIATEProcedureVariable:xFreq:wMomentsN3492SumWeights3492Mean6107.01056SumObservations21325680.9StdDeviation4794.45595Variance22986807.8Skewness2.4500537Kurtosis14.2206779UncorrectedSS2.10483E11CorrectedSS8.02469E10CoeffVariation78.507412StdErrorMean81.13387BasicStatisticalMeasuresLocationVariabilityMean6107.011StdDeviation4794Median5483.600Variance22986808Mode5943.880Range72157InterquartileRange5044TheSASSystemObslclmuclm15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