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探究问题1、2、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3、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对4、例如,课文标题,引用了明人的诗句,七个字既交代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形态特点,又以一种散文化的诗意笼括全篇。再如第3段中,引用“飞焰欲横大”“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来描写荔枝成熟时的整株树以及成片的树木,不仅仅使读者了解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产生美好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还有第8段,引用白居易的话,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再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里的一首诗,这诗不仅是荔枝不耐贮藏的例证,也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见证。所引诗文,既扩人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添了文学情趣。(三)归纳总结主旨: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写作特点:语言准确、平实、简洁、通俗、生动。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作诠释、打比方、加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描写等,增强了说明性。引用古文、诗词、谚语、史料、故事等二十多处,不但充实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色彩。“可燃冰”将解千年忧?(一)探究问题1、全文共可以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引言,由能源危机,引出说明对象,并简要说明。第二部分(6-9段):概述了人类对气水化合物探究的历史。第三部分(第10段):简要说明了形成“可燃冰”的三个条件以及常温常压下最易形成“可燃冰”的区域。第四部分(11-14段):论述开采“可燃冰”有可能造成的一系列生态灾难。2、下定义、打比方:“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列数字:“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或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世界上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3、最早可追溯到1810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在实验室中把氯气通入水中,在摄氏零度以上出现了“冰块”,由此人们首次认识到了气水合物这种物质。“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就是作为一种科学探索的产物,被科学家维纳德于1888年合成。1934年美国科学家汉默施密特发表了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造成输气管道堵塞的有关数据。1968年,人们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的麦索雅哈气田(现已关闭)发现了“可燃冰”。2002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氢气在2000多个大气压下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也能够形成气水合物,由于气体分子越小,形成气水合物越难,而氢气分子是最小的,这就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有气体都可以和水生成“冰块”。现在,随着对“可燃冰”在未来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4、三个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的温度是2℃至4℃,适合“可燃冰”的形成,高于20℃就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形成“可燃冰”。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5、首先,从能源的角度看,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于此同时,天然“可燃冰”不易开采和运输,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