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食管癌外科综合治疗进展(全文)摘要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极具中国特色。食管癌治疗目前仍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诊断与治疗模式。随着微创技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广泛应用,食管癌手术诊断与治疗理念不断更新,特别是机器人手术在食管外科的应用,淋巴结清扫质量不断提高,全腔镜下腔内吻合技术日趋成熟。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以新辅助治疗为主的诊断与治疗模式逐渐被广大国内学者接受。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以食管外科技术、食管外科理念及食管外科诊断与治疗模式为主题,回顾归纳食管癌外科综合治疗的近年最新进展,旨在为食管癌外科规范化治疗提供理论性指导。关键词普通外科;食管肿瘤;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新辅助治疗;综合治疗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中国特色癌”,因长期不能进食引发临床症状、发现即中晚期等特性,严重影响民众生命健康。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GLOBOCAN2020数据显示:2020年全世界约有60.4万食管癌新发病例和54.4万死亡病例,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第7位(3.1%)和第6位(5.5%),其中亚洲东部的发病率最高[1]。我国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食管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24.6万例和18.8万例,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6位(6.3%)和第4位(8.0%)[2]。食管癌在我国分布呈现地域性差异,其中以太行山脉附近区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苏北区域)最为常见。食管癌的发病因素多样,烟酒、暴饮暴食、快饮快食、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和喜食腌制、霉变、熏烤、油炸、干硬、辣、咸及烫的食物都是食管癌危险因素[3]。其组织病理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尽管近几十年北美和欧洲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我国食管癌仍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4‑5]。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技术历经近20年的发展,目前,食管癌仍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而食管外科的发展与其外科技术、外科理念以及外科的诊断与治疗模式发展密不可分,笔者将以上述3点为主题,重点回顾近年来食管癌外科综合治疗的最新进展。一、食管癌外科技术发展自1913年Torek[6]施行第1例经胸食管癌根治术以来,外科手术便奠定其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主导地位。而我国第1例食管癌根治术由吴英凯教授于194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7]。后续Sweet、Ivor‑Lewis及McKeown手术方式相继在食管癌手术治疗中被逐渐应用[8‑10]。21世纪以来,随着腔镜技术在胸外科广泛应用,食管外科进入微创时代。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JimLuketich教授将胸腹腔食管癌微创手术进行梳理及规范,自此,标准化的食管癌微创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11]。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食管癌微创手术方式(minimallyinvasiveesophagectomy,MIE)也呈多样化。从最早的腹腔镜联合胸部小切口为主,发展到胸腹腔镜联合颈部小切口(胃食管颈部吻合、McKeownMIE),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IvorLewisMIE)、经纵隔镜手术等[12]。荷兰著名的TIME试验,应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其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13]。而MIRO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行腔镜Ivor-Lewis手术方式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更低,且生存时间延长。2003年,Horgan等[14]首先报道经食管裂孔机器人辅助食管切除术(robot-assistedesophagectomy,RAE)。自此,RAE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且显示其安全、有效。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手术最主要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MIE和开放手术中吻合口瘘发生率接近[15-16]。食管癌的吻合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颈部或胸内吻合、胸骨后或食管床吻合、手工或器械吻合、端端或端侧或侧侧吻合等方式。随着食管癌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腔镜下的吻合方式广泛开展。特别是机器人技术借助三维高清视野、“内手腕”器械的使用及震颤过滤可增加胸内食管胃手工吻合的可行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淋巴结清扫效率与传统腔镜Ivor-Lewis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欧洲1项关于机器人辅助腔内吻合手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