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酒知识介绍青稞酒主要是藏族、土族等民族的民间传统酒精饮料,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及云南等地藏族、土族聚居区。青藏高原盛产青稞,青稞是大麦的一种,粒大皮薄,酿出的酒口感微酸,类似啤酒,酒度约20度;其头道酒色透明,味最浓;二道酒味薄,一般混合饮用。传说青稞酒的酿造技术是唐文成公主进藏后传授的,所以西藏民间流传着“端起酒杯想起公主”的民歌。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青稞酒有两种:一种可称为发酵青稞酒,类似于啤酒。酿制过程是将青稞麦洗净煮熟,捞出降温,拌入酒曲,装入容器密封发酵,酿成醪糟后,加入清水,密封一两天后即可饮用。这种青稞酒呈淡黄色,味微酸,是一种不经蒸馏、近似于黄酒的水酒,酒精度一般在5度至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三种。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埋藏3~5年的陈酒,呈蜜状,饮之味浓,香气袭人。另一种是青稞白酒。将醪糟加少量水,进入蒸锅蒸馏,蒸出的液体即是青稞白酒,酒精度可达60度以上。还可以用土法蒸馏。是将醪糟装入陶罐中,加水,罐中架一铜锅,锅沿与罐沿平齐,锅上加一锥形铛,口径略大于罐口。在陶罐底部加温,不断将铛中升温的水换成凉水,使罐中蒸汽凝结为水珠滴到铜锅里,即是青稞白酒。青海土族人民青稞白酒制作方法是先将青稞做成醪糟,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酒精度一般在30度至40度,最高可达60度。贮藏方法较特殊:将酒装入瓷坛中,密封,深埋在羊圈或居室附近的地下,过一年半载挖出来,补充酒液再埋起来,如此反复几次。贮藏后的酒色如黄蜜,浓如糖稀,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即可使人心旷神怡,多饮则沉醉难醒。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藏语叫挸逍勐陹,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西藏本地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青稞酒的酿造方法和过程是这样“首先把青稞洗净,注意不能让青稞在水里洗的时间过长。然后倒进锅里,放入多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当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完了,火就不能烧得过旺,边煮边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动,以便锅中的青稞全部熟透,并随时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儿,如还捏不烂,再加上一点水继续煮。等到八成熟时,把锅拿下来,凉上20—30分钟的时间,这时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趁青稞温热时,摊开在已铺好的干净布上,然后就在上面撒匀酒曲。撒曲时,如果青稞太烫,则会使青稞酒变苦,如果太凉了,青稞就发酵不好。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酒装在锅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在夏天,两夜之后就发酵,冬天则三天以后才发酵。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假如一天后还没有闻到酒味儿,就说明发酵时温度不够,应在一个瓶子中装上开水,放在锅上的东西,要使已经发酵的青稞冷却。这样才能使青稞酒更甜。然后把它装入过滤青稞酒的陶制容器中。如果要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个小时后就可以过滤。如果不急用,就把锅口和滤嘴封起来,需要时随即可以加水。头一锅水应加到比发酵青稞高两寸,第二、第三锅水应加到和发酵青稞一样高。封上锅口的酒,劲儿大,所以三锅酒中去。藏族人民在敬酒、喝酒时也有不少规矩。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饮酒时,如有条件,应采用银制的酒壶、酒杯。此外应在壶嘴上和杯口边上粘一小点酥油,这叫“嘎尔坚”,意思是洁白的装饰。主人向客人敬头一杯酒时,客人应瘵起杯子,用右手无名指尖沾上一点青稞酒,对空弹洒。同样的动作做完三下之后,主人就向你敬“三口一杯”酒。三口一杯是连续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