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乡土本色1、泥土情缘“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我对这种农民天生的泥土情缘感受颇深,包括自己家乡的农村,去过的外地的农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农民对土地那种深深地情节,那种感情真正是来自骨髓血液的与生俱来。他们对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像是亲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习性。什么时候土地该松土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了他们了如指掌。在一切可以播种的地方他们丝毫不放过,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如果面积小,他们就会种上点花草,如果面积大,他们就会架上篱笆开辟一个小菜园,每天清晨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园里拔拔草,浇浇水,这种劳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我的奶奶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奶奶今年将近八十的高龄,按理说应该是每天悠闲地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奶奶真的是离不开土地。自己向村里承包了一亩地,种上玉米小麦高粱,在废弃的老房子的院子里,在房子东边的空地上开辟了两个菜园,种上时新的蔬菜瓜果。这样,每天清晨奶奶都会出现在菜园里,下午暑热散尽的时候,奶奶会一个人或者带上我们其中一两个人,去田里转转,看看庄稼・・••这样,奶奶说,在地里干点活,既锻炼了身体,心里也舒坦。在朝阳村采访村头一位开超市的阿姨的时候,她说:“心里烦了,去地里转转就好了。”对于他们,土地是一种母亲似的依靠,是一种与生命难以割舍的情怀。2、乡村古老的稳定性与现代式候鸟式迁移“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地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农村人口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因为土地动弹不得,所以他们不能离开了他们的根。因为出了村子,土地是别人的,让他们没有依靠的后盾与亲切。这种离不开土地的“安土重迁”的情节使一般的乡村保持了一种古老的稳定性,一块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稳定性逐渐淡薄。除了传统上的村子到达饱和点被迫向外迁移之外,现在更多的是主动式的向外迁移。现在的农村以纯农业维生的属于少数,大多数的年轻人会流向二三产业,这就造成了乡村人口的主动向外流出。但是这种流出不是永久性的,而是候鸟式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而他们的亲人还在村子里,这就像一个根的节点,根基在乡村,无论他们怎样在外面打拼,终要回家。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候鸟式的迁移越是明显,也就是现在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出现的原因。3、乡村的聚居与孤立“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来说有下列几点:•・•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村子和村子之间的交往在和村内之间比较起来是比较少的。由于基本靠农业生存的农村基本上不需要众多人聚居合作分工,所以村与村之间就没有太多交往的必要,造成了村与村之间的相对孤立。在朝阳村这样靠行政力量聚居起来的村落,在刚刚搬迁来的时候多个小村落呈“小规模聚居,插花发展”的分布格局,原村落之间的村民是相互熟悉的,而小村落之间是相互陌生的,这就在朝阳村形成初期村内形成局部孤立的状态。要打破这种状态,必然要有村民之间交往的动机,比如农业上的合作,比如邻里之间聊天的需要等等。要把这种非自然地理因素的孤立与隔膜依靠人们交往的需要与欲望逐渐淡化,形成一种新的村内的熟悉氛围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接触与摩擦来消灭这种生疏感。4、熟人社会“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