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村村道公路建设的调查——对XX村村道公路建设的调查XX村支部、村委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修好村道路为突破口,带领全村1300名村民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和“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筹资10万元,投劳4万多个,奋战4个月新修村道公路8公里,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行路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初步成效XX村位于XX西北部,东接XX陈家坝村,南接回林乡,西与南江北极接壤,北与南江白院接壤,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海拨650—1350米,辖7个社300户1300人,其中劳动力716人,现有耕地1480亩,该村主要以银耳、蚕桑、畜牧为支柱产业,是全县蚕桑重点基地村之一,人均纯收入1600元。XX村村道公路是XX村村民唯一的一条出境路,也是XX唯一的一条希望路,更是通江——南江的一条捷径路,修通此路,不仅可以解决XX村村民的出行难,重要的是可以打破陈河的交通瓶颈制约,结束陈河的交通死角现象。“肥皂泡”一破再破,三次测设才破土动工。XX村村道公路曾在1988年、1992年由县交通局测设,当时计划纳入通江——南江的县道公路建设项目,XX村村民有了第一次希望,可项目一直未得到实施。2001年,XX村被列入全县扶贫重点村,XX村道公路建设又迎来了“东风”,XX村支部、村委聘请专业人员再一次进行了测设,同时群众自发筹集了部份资金,在准备动工修建时,由于农户占地、青苗赔偿、互邻村设障等原因,加之项目资金抵扣了税费任务,村道公路建设又成了纸上谈兵,这期间与XX村相接的南江北极村村道公路修通到了地界,XX村支部、村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5年,迎来了温家宝总理视察通江的历史机遇,特别是总理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行路难”的指示激活了XX村村民,长期因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不通路靠肩挑背磨受尽苦头、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资料运不进第1页共4页来、生儿找不到媳妇的XX村村民自发组织到乡政府上访,要求支部、村委组织建修村道公路。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被XX村村民的渴望、热情感动了,庚即召开党委会组建专门力量,全力以赴帮助、协调XX村村道公路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支部、村委的努力下,在全体村民代表的共同参与下,XX村村道公路在10月上旬再次测设结束,10月19日破土动工,从此掀起了村道公路的建设热潮,时间如梭,4个月过去了,XX村村民筹资10万元,投劳4万个,完成了8公里的路面基础工程、6处1000米的堡坎、涵洞20处,共用炸药10吨,开挖土石20万方。迄今,XX村村民仍继续坚守工地,热情高昂,他们立誓再苦干实干1个月,在4月底前彻底修通这条致富路、出境路,按照村道公路的建设标准,建成一条样板路、示范路。二、主要做法XX村村道公路建设能起死回生,能得到群众的支持,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程量,能确保无任保安全事故发生,能保证工程资金及时支付,关键在于一个“民”字,关键在于支部、村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交给群众,一切由“民”决定。1、尊民愿,办群众急办之事。XX村支部、村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走访群众、找老干部座谈、召开村民代表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发现村道公路建设成了群众最关注的焦点,群众提得最多、意见最大,通过征求意见找准了群众的想法,摸清了群众的意愿。支部、村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修建村道公路再次进行了广泛的征求意见,一位代表就提出“只要支部、村委把设计拿出来,其余的由我们群众自己来”,同时部份代表主动找到乡领导要求修建村道公路。支部、村委一班人意识到时机已成熟,决定修建村道公路,从征求意见到破土动工,仅用了1个月时间,10月19日打响了XX村村道公路建设的战斗仗。2、激民情,强化宣传形成氛围。XX村过去就是因为“等、靠、要”公路建设几经波折,群众的苦、累受够了。群众对村道公路建设已心灰意冷,提到村道公路建设就是一肚子苦水,第2页共4页如何扭转这种状况,支部、村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修路唯有做好宣传发动,激发起群众的建设热情。一是成立了由7名宣传员组成的宣传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