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能力。2、理解和掌握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四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亡”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培养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2、领会和学习本详略得当,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古往今来,那些临危受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而为国解难的英雄都会受到人们的尊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二、简介《左传》和本文的历史背景《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候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增,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记叙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三、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以下读音夜缒而出秦军汜南函陵共其乏困逢孙朝济而夕设版焉失其所与不知若不阙秦夫战,勇气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在预习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学习第一自然段,领读、齐读、借助注释自己理解段意。2、提问:哪位同学翻译一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讨论明确: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讨论明确:指的是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勇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提问:本段很短,仅仅25个字,却道出了很多内容。除了晋国攻郑的原因,还有什么?讨论明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句则指出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在旦夕,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板书: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学生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尝试背诵)3、学习第二段找一位基础好的学生朗读本段,指导后再要求自读,借助注释理解文意。4、提问: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明确: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也从侧面表了烛之武的才能。提问: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明显流露出烛之武对年轻时未被重用的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从谏如流。“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的屈尊自责、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说服了烛之武。明确:郑国君臣沉着镇定,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除危机。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说服了烛之武。烛之武深明大义,临危受命。(学生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烛之武临危受命1、反复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