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竹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文章的内容。②品味传神的语言。③了解中国竹画的常识。④试用较专业的眼光来欣赏中国竹画。2.过程与方法:①整课可设计为三部分:导入激趣——品析文章——拓展延伸。②“品析文章”具体可分成四个环节:默读感知内容——品读揣摩语言——精读挖掘难点——悟读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培养学生对中国竹画的兴趣。②激发学生对中国“竹”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2.难点:了解中国竹画的常识。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道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步骤:1.赏几幅名画(导入激趣)如果说艺术是一片璀璨的星空,那么音乐、戏曲、舞蹈、绘画、雕刻等便是那闪烁的颗颗明星;如果说艺术是一棵繁盛的榕树,那么音乐、戏曲、舞蹈、绘画、雕刻等便是它垂下的根根柔枝。我们已经从《社戏》中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魅力,从《安塞腰鼓》中领略到中国舞蹈的气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中国绘画的神韵。中国画的取材十分广泛,大自然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皆可入画,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昌硕的花鸟,黄公望山水等。(屏幕展示各自代表作)其中最受画家青睐的则是“画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题材的画作中诞生了许多的经典作品。(屏幕展示汪士慎、赵孟坚、郑板桥、潘天寿等人的代表作)。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著名画家、散文家的丰子恺先生的指引,迈入中国竹画的艺术殿堂吧!2.析一篇妙文(品析文章)①默读感知内容学生快速默读,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预设:(1—2)看天色赞月色(3)看人影描竹影(4)谈画竹(6—7)赏竹画②品读揣摩语言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之中亦不乏生动传神之处,请学生细细品读文章,任选一处词语或句子,按照所给句式进行点评。(提示:可从修辞、效果、内容、特点、情感等方面进行思考)句式:我很欣赏第___段____________这句话(这个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我很欣赏第三段“竹叶的摇动把它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中的“切”这个词,因为它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月光透过竹叶的那种闪闪烁烁的动态美。预设:第一段的“弥漫”第二段的“管了油的灯”、“一跳一跳”、“清光”、“立起的青蛙”第三段的“一缕一缕”……3.学一手技法③精读挖掘难点文中的爸爸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画竹的常识,请同学们根据四、五、六段的内容自拟题目,互相考察。预设:(大屏幕出示题目,学生抢答)①管夫人是什么人?(中国古代画竹名家,画马名家赵子昂的夫人。)②画竹不能照真竹一样描,必须经过怎样的过程?(选择与布置)③画家怎样画出一幅竹的名画?(选择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④画竹的困难主要在哪儿?为什么?(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⑤中国画里的竹一般用什么颜料来画?为什么?(墨,有时用朱砂。因为画的是竹的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⑥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中国画注重神似,而西洋画注重形似)4.当一回行家④悟读学以致用爸爸的一番讲解,使大家获益匪浅,华明称自己的作品为“墨竹”,“我”回家看吴昌硕的立轴也觉得更有意味了。现在,让我们根据爸爸所介绍的知识,试用行家的眼光来欣赏中国画《风竹图》(提示: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集合的形体)各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讨论,从不同的侧面来欣赏课本上李方膺的《风竹图》。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屏幕出示《风竹图》)5.画一幅作品(拓展延伸)欣赏了这幅作品,相信大家也跃跃欲试吧!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也来画一画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不过,中国画往往讲究诗、书、画一体,一幅画的空白处总会恰到好处地题上一首诗,为了让我们能创作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请大家来搜集一下有关“竹”的诗词。预设:(屏幕配图出示以下诗词)《竹里馆》王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于潜僧绿筠轩》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