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因子生物药品成都医学院2013级临床摘要: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对此,凝血因子生物制品对那些血液中缺少凝血因子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凝血因子生物制品市场需求功能用药凝血因子———血友病治疗不可替代药物。血友病(homophila)是一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它是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导致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可分A、B、C三类。前两者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而出血部位集中于关节、肌肉和内脏,患者是因为缺乏凝血因子(大多数患者缺乏“八因子”,少数患者是缺乏“九因子”或“十一因子”)而流血不止,不及时用药,发病症状为出血部位疼痛难忍、留下残疾甚至死亡,但只需要注射凝血八因子,血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就是说,八因子是治疗血友病A的特效药,也是必须用药,不管有多少风险,都应该使用,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没有八因子治疗,则患者本身的生存就会有危险。根据国际流行病学统计,血友病发病率为5-10名/10万。根据世界血友病联盟统计,全球约有40多万血友病患者,而且不同种族和经济群体患病率没有差异,80%~85%为甲型血友病患者。中国约8~10万名血友病患者,登记在册的仅约1.07万人。凝血因子是血友病治疗不可替代药物,通常患者需终身输注。由于凝血八因子需要从血液中制备,那么和其它血液制品一样,会有血制品污染,这些问题,曾经在我国比较严重,我国曾经出现的一些艾滋病和丙型肝炎感染,都是和献血以及血制品污染有关,通过严格的限制献血员和严格的检测,现在这些现象已经有了改善,但是提高血液安全意识,减少输血尤其是全血输血和血浆使用,还是应该加强医学教育。全球重组凝血因子占据超70%份额。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由于避免了血浆杂蛋白和病毒的污染,安全性更高,供应得到保障,国外VIII的供给主要以重组产品为主,欧美国家70%以上的凝血因子为基因重组来源。全球凝血因子市场需求稳定,寡头垄断。重组凝血因子上世纪90年代上市后经历了高成长期,但到2005-2013年,全球主要的重组凝血因子产品的销售额由41.8亿美元增加到75.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7%,市场需求稳定。重组凝血因子市场5家垄断:2013年全球市场,Baxter以30%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NovoNordisk与拜耳公司旗鼓相当,均占据约22%的市场份额,分列二三位。辉瑞收购惠氏后以1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四。排名第五的是CSLBehring市场份额为7%。长效凝血因子将成为市场增长新动力。2014年3月和6月,FDA分别批准了Biogen公司的长效(Fc融合蛋白)重组IX因子和长效(Fc融合蛋白)重组VIII因子,从此便结束了重组凝血因子长久以来的短效时代,由于长效凝血因子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生存状况,同时提高其依从性,预计其将成为全球重组凝血因子市场增长新动力。国内凝血因子市场05~13年CAGR20%。根据PDB数据,2005-2013年,国内样本医院凝血因子制品的销售额由4943万增加到2.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外资高端产品涌进、国产提取来源受限。拜耳、诺和诺德、辉瑞和百特的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已陆续进入国内市场,但价格昂贵,仅有少数地方纳入医保报销,大部分患者用不起。国内有6家企业获得凝血因子批文,均为血浆提取受到浆量限制,供应受限。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远未满足。根据我们测算:2010年中国人均使用量约为0.16IU,2013年约为0.22IU。如果按照WHO和WFH:国民人均使用量1IU的目标,国内凝血因子市场至少有4~5倍市场空间。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蛋白质组分。它的生理作用是,在血管出血时被激活,和血小板粘连在一起并且补塞血管上的漏口。这个过程被称为凝血。整个凝血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胶状纤维蛋白的形成。它们部分由肝生成。可以为香豆素所抑制。为统一命名,世界卫生组织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素因子III,凝血酶原酶因子IV,钙(Ca2+)因子因子V,促凝血球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