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学(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派创始人。《》,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3.熟读选文。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2.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如工如磋.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恶乎..成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喻.于义从者病.莫能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谄:磋:其:斯:言:诸:而:信:道:处:恶乎:造次:颠沛:是:喻:病:兴:固:斯:君子求诸己诸:行:闻:远:兴:观:群:怨: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亦有异闻乎.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翻译下列语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阅读理解率真孔子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