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氢电池产业发展现状镍氢电池于1988年进入实用化阶段,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实现规模化生产。早期的镍氢电池,是以镍镉电池的替代品身份出现,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环保性特点突出,迅速的占领了便携式电器、电动工具、应急电源等市场,特别是镍氢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的诞生,将镍氢电池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目前,镍氢电池正在面临着锂离子电池、新型燃料电池等多方面的挑战,但是在传统电动工具、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仍占有绝对优势。一、镍氢电池国内市场现状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2013年公布的中国电池产业发展数据显示(见下表):镍氢电池近年来产能倾于稳定,基本保持在10亿只左右;其主要竞争对手锂离子电池发展迅速,随着产能的逐步放大也出现增发放缓的趋势;锌锰电池、碱锰电池、镍镉电池等可被镍氢电池取代的传统非环保型电池保有量依然巨大,但是随着国家一系列针对电池行业的环保政策发布以及国家电池出头退税政策的调整,这部分电池终将大部分被环保的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所取代;铅酸蓄电池由于其性价比高、输出功率大等特征仍占据相当一部分市场。二、镍氢电池国内政策扶持现状镍氢电池是二次电池,属于国家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扶持范围,特别是目前全球镍氢电池利用最为广泛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家2007年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2年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均属于重点扶持对象。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将基于镍氢电池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归类为成熟产品,允许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使用,而将基于锂电池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归属于发展期,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但是在2010年,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被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按每辆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其补贴标准则远远不能弥补其成本,致使我国对镍氢混合动力汽车政策扶持几乎进入了真空期。三、镍氢电池生产企业现状我国镍金属资源和稀土资源丰富,全球镍氢电池70%以上在中国生产。世界许多著名公司都纷纷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日本松下电池公司、日本三洋电池公司、日本汤浅电池公司先后在无锡、苏州、天津建厂;世界上最大的钴供应商比利时五矿公司、最大的镍供应商加拿大英可公司等也先后在中国投资设厂,中国已成为全球先进电池及电池材料的生产中心。2011年,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镍氢电池生产企业为194家,其中广东144家、河南14家、上海6家、湖南3家等。整体上看,全国194家企业中员工人数3000以上的只有10家,占5%,如超霸、豪鹏、比亚迪、科力远等;人眼总数1000人以上3000人以下企业41家,占21%;人员1000人以下,200人以下80家,占40%;200人以下68家,占35%。由此可见,多数企业为小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资金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兴起,镍氢电池市场份额逐步被挤压,镍氢电池生产企业由于多为民营企业,资金实力与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很容易就被市场淘汰。以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为例,10年前国内尚有春兰集团、中炬集团、科力远集团等一批国内上市企业从事该行业,目前仅有科力远集团仍在坚守。镍氢电池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优胜劣汰,呈现集团化、趋势化、多元化、全产业链形式发展。如比亚迪,建立了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纯电动汽车等多元化电池帝国;如科力远,参股湖南稀土集团,组建湖南科霸汽车动力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合资成立科力美等公司,拉通了镍氢电池全产业链。四、镍氢电池市场发展方向目前,全球镍氢电池主要应用于混合电动车。2011年HEV市场占56%,零售市场(包括遥控车、玩具、家用电器、数码摄像机)占24%,无绳电话占11%,其他市场为9%。(见下图)结合目前国家对镍氢电池政策扶持方向以及全球镍氢电池发展趋势,镍氢电池市场发展方向主要为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和替代镍镉、铅酸等国家限制类电池。五、混合动力汽车仍是镍氢电池主战场镍氢动力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