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杜牧教学目的:•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背景介绍与解题: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文摛,体物写志也。赋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屈原、宋玉为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及代表的楚辞及后世模仿之作后世模仿之作汉代流行汉代流行的大赋的大赋孕育于汉魏之际,孕育于汉魏之际,流行于两晋南北流行于两晋南北朝的汉赋变体朝的汉赋变体唐代产生的考试专唐代产生的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其形用的试帖赋,其形式一直沿袭至清末式一直沿袭至清末赋的流变: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杜牧《答庄统书》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不霁何虹(雨过天晴)B尽态极妍(美丽)C鼎铛玉石(铁锅)D直栏横槛(栏杆)E辇来于秦(坐车)F朝歌夜弦(早上)断句:1、骊山北构而西折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3、杳不知其所之也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5、多于在庾之粟粒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第一部分补充解释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3各抱地势抱:适合,随着。4盘盘焉焉:……的样子。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量词,座,所。6复道行空行空:横跨半空。7不知西东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8歌台暖响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9而气候不齐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第一部分分析内容。1前四个3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2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3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4第五句: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5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三)板书总结:歌舞不休建筑宏伟建造背景规模宏大歌舞极盛分析第二段补充解释:1辞楼下殿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3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4为秦宫人为:成为。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黑发。6雷霆乍惊乍:突然。7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往,到。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9齐楚之精英精英:出类拔萃的人。10金块珠砾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分析内容:1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2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3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4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5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