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群文亲近阅读——记2017年末重庆学习之旅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12月8日一11日,我带着朦胧和憧憬,来到了美丽的山城一一重庆。领略了山城的起起伏伏、雾都的云烟缭绕,桥都的兜兜转转,辣得热情、雨的温柔以及夜的璀璨。同时,在重庆大礼堂也享受了一场关于群文阅读的饕殄盛宴。聆听了于泽元,王林,崔鸾,何立新4位专家有关群文阅读的讲座和报告,观摩了由四川特级教师刘晓军和台湾着名教育专家李玉贵带来的研讨课,以及全国各地老师带来的11节现场课。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报告,一节节精彩丰呈,灵动鲜活的课堂,让我也从对群文阅读略知一二,转向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下面就从聆听讲座和现场课观摩两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分享。一.讲座中的启发和收获:何为“群文阅读”?于泽元老师给群文阅读定义为“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较短的时间”是指一节课或两节课,“议题”是丰富且多元的,可以是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多文本”一般是指3-5篇,而且文本间无主次之分,“教学”是指学生读完后会面对问题或任务进行思考、讨论、发现、练习。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不同,传统课文阅读教学以精读为主,以语文教育专家或教材编写者选编的读物为主,强调逐字阅读、朗读和美读,教学方法以传授法为主,重视字理和句法教学,以课文为主逐篇教学,学习过程按直线进行,配合适当作业练习;而群文阅读的观念以默读为主,重视跳读、浏览、略读,结合引用性的朗读,在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成组文章中寻找议题,以谈话法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多层次进行学习,重在过程性评价。崔鸾教授作为部编版新教材的主编,也认为,要培养阅读能力,根本上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点“闲书”,读点“深”一些的书,可以“似懂非懂读”“连滚带爬地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儿童阅读推广人、儿童阅读研究专家王林先生在《基于统编教材的整本书阅读》的报告中也提到“阅读是多层次的,完整的语文阅读是由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和主题书阅读组成的,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但大部分人只掌握了第一层次阅读”。身处当今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挥之即来又挥之即去,我们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信息,需要海量阅读去获取信息,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帮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训练略读、速度和跳读能力的、接触更多现实、多元文本环境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趋势。二•课例中的收获(一)让课堂充满思考的静默,让学生学会静默的聆听李玉贵老师台湾着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致力于两岸语文教学的交流。这是我第一次听海峡那头的“亲人”上课,故听得格外认真。李老师带给大家的是四年级《主角的转变》一课。李老师的课听来更像是一堂常态课,语言是那种常见的台湾女性的声音,温软但不甜糯,带着一种内在的坚定,课堂上抛弃了很多技巧上的烟雾弹,情感起伏几近于平直,感觉思考是随时随地的,暗流涌动的。在课程开始,她就把桌子对在一起,让学生围着桌子坐,并通过识认“听、停、说、始”四个字让学生谈“会说和会做哪一个比较重要”。这看起来是和本节课的内容没什么联系的,但是当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学生起立阐述思考,他有些卡壳,还没说完其他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时,李老师就点出了一句话“当我把话筒给他,想回答问题的其他同学就要把手放下”,这是真触动到了我一一聆听!多么可贵的一个习惯!后来翻看关于李玉贵老师的新闻,她提到了一句“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因为但凡起立的同学支支吾吾,就会有好多个尖子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也许,我们在“说”上练得很多,却真得忘了教给学生“听”。“会听”是素质,也是能力。(二)品味且运用古诗文中本次的11节群文课例分三个类型,分别是教材“1+X”“课外拓展”“整书导读”,在每一个类型中都有一课是关于古代诗歌或者古文。来自福建的刘悦老师讲授的《诗歌中的动与静——敕勒歌“1+X”群文教学》一课,在初读课文时就在着力通过朗读来使学生自己品味诗歌,刘老师提出的要求很明确“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