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习型社会”》教学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政治课要上得好,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在结合科组老师的评课意见,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提出需要反思的方面,总结如下:本课成功的方面是:1、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率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和资料分析等方面显示了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和积极性。提供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和较多的自主时间。教师的“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体会到学习要靠自己,学习是主动的,只有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别人是代替不了的,破除了依赖老师的思想,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兴趣、参与率大大提高。2、合作学习增强了协作精神,提高了人文素养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学会宽容和谦虚……。可见,学生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和技能,还有情感意志,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还有处事、处人、处己的态度方法。通过如此不懈努力所形成的融洽关系并由此产生的凝聚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它所营造出来的合作互助精神、人格力量是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3、多向互动激发了思维火花,发挥了潜能在提供情境交流讨论中,除了师生交流外,生生交流增多。在小组交流、分角色交流实际场景等多向互动中,学生处于和谐、民主、平等、互重的氛围中,身心舒畅,思维是开放型的。特别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甘做“学生”,以贴近学生的口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努力营造师生对话的平等民主气氛,使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火花,发挥潜能。从而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中,达到差异互补,智慧共享。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拓展。4、课堂对话,形散而神不散,形神俱备,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课堂对话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也要关注过程、方法及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背景,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建构并非无源之水,来自空中阁楼,而往往是以旧知来诠释和理解新知。因此,教师在对话设计中要考虑的是,对话要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以此来实现知识的短距联接,使学生觉得学习本身并不是困难的事,而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1对话设计中,既要能让学生充分自由地以自己的风格、个性、语言特色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又要使用适度的调控机制,防止对话的漫无边际,以致妨碍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做到既倾听他们的声音,又能以此为根据,引导和调整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扩展了知识的外延。需要改进的是:1、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要求上还要周密思考,以求能够获得更好的实效。2、本课探究问题的深度还不够,所以,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问题设计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够充分,动感不强,声像还应更生动丰富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直观、生动、趣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