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度分析仪器毛细管黏度仪和锥板式黏度计第一页,共六十四页。概述早在1961年由Wells等人研制出来了回转锥板式结构的血液黏度分析仪器。我国70年代就开始血流变学的根底研究,已有定型产品问世。20世纪80年代血流变学检查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有许多家不同类型的仪器在各级医院使用。第二页,共六十四页。血黏度分析仪结构较简单,各级医疗单位大多数是国产仪器;仪器价格比较廉价检测时不需要试剂、消耗品小,操作简单。国产血黏度仪器使用很普及,极大的促进了血黏度检查在临床方向的应用。第三页,共六十四页。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参数较多,涉及多种分析仪器,临床上常用的有:血液黏度分析仪、血凝分析仪器、细胞变形分析仪、血沉仪、电泳仪、红细胞聚集分析仪器等。仅论述血液黏度分析仪器。第四页,共六十四页。血黏度分析仪的种类血黏度分析仪按其测量原理和构件可分成四种:一、毛细管式;二、锥—板旋转式;三、同轴圆筒旋转式;四、电子—压力传感式。目前国内的仪器主要采用前两种结构,即毛细管式和锥板式,所以仅分析这两种结构的仪器。第五页,共六十四页。毛细管黏度仪毛细管黏度仪的测量部件是一根长型毛细管。不同黏度的流体流过相同的管道时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流体的黏度愈大,所用的时间就愈大。仪器在一定切变率下测得血样流过毛细管的时间推算出被测血样品的黏度值。第六页,共六十四页。毛细管黏度仪测量原理根据泊素叶〔Poiseuiller〕定律:如果控制相同的体积、压差、管径和管长、那么流体的黏度与流过一定管长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Q=πr4/8η*△P/L〔1〕式中:Q为流体流量:即单位时间流过的液体体积;r为毛细管半径;L为毛细管长。△P为毛细管两端驱动流体流动的压差。η为流体的黏度。第七页,共六十四页。由于:流速V等于流量Q乘上时间t。即:流量Q=V/t〔2〕公式〔1〕可以写成:V=πr4△Pt/8Lη〔3〕那么有〔3〕公式可以求出流体黏度:η=πr4△Pt/8LV〔4〕第八页,共六十四页。血黏度的公式在仪器制造好以后,毛细管的半径r,长度L都为定值,压差△P为能看出值或可人为控制,流量Q可测量;那么〔4〕式可写成〔5〕式:η=K△P/Q=K△Pt/V第九页,共六十四页。K在给定毛细管与测试温度下为常数,由〔5〕式可以看出:一定体积的液体;在衡定的压力驱动下;通过一定管径的毛细管所用的时间t;与该液体的黏度值η成正比。第十页,共六十四页。仪器的实际测定仪器实际测量时:分别让生理盐水和被测血样通过毛细管;再分别测定生理盐水流过毛细管所用的时间tW和血样所用的时间tb由于水的黏度ηw是能看出的,:在25℃时水的黏度ηw=1;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被测血样的黏度ηb可按下式得出:ηb=tb/tw*ηw(6_)由(6)式可见,仪器的计时电路只要精确计时生理盐水流过毛细管所用的时间tw和血样流过的时间tb;由计算电路算出两者的比例,就可简单的算出被测血样的黏度值ηb。第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特别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泊素叶定律是:Poistwiller在1840年研究毛细管的液体做层状流动而发现的定律;它适用于牛顿流体的一维定常流动。第十三页,共六十四页。全血是非牛顿流体,在血管中的流动是脉动的非定常流动;毛细管黏度仪,测定近似牛顿流体的血浆黏度,其结果比较准确可靠。全血为非牛顿流体,其测定黏度值准确性会欠佳,现在许多仪器会在电路和计算方面给予校正。第十四页,共六十四页。毛细管黏度仪的根本结构这种类型的黏度仪可简单分成全自动和半自动两大类。全自动类仪器有样品盘,多数仪器可以直接将原试管放入样品盘上,样品盘由步进电机带动,在CPU控制下正反方向旋转,配合采样针协调动作,自动完成采取血样的任务。第十五页,共六十四页。血样品的混匀全血样品的混匀,仪器大多数是由采样针,通过吮吸功能完成:采样针具有吞吐混匀能力,由与采样针相连的注射泵或蠕动泵等,在电路的控制下吸取一定量的全血样品后,再由电路控制电机反转、通过齿轮杆推动注射泵上行或是蠕动泵反转、吐出吸入的血样进入到原来的样品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