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激励理论及应用庞立平第一页,共五十页。激励理论导言•激励对于组织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如同列车与机车之间的关系。列车没有机车的牵引就难以运行,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措施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客观规律的,能直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作用。正确运用激励手段,才能保证组织的持续正常的运行。第二页,共五十页。一、激励理论概述•(一)激励的概念•(二)早期的激励理论•(三)现代激励理论第三页,共五十页。(一)激励的概念•激励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为条件而使其产生去做某事的意愿。管理中的“激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第四页,共五十页。•激励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目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激励与动机:激发动机;端正动机方向;强化动机;使动机持久第五页,共五十页。(二)早期的激励理论•20世纪50年代是激励理论发展卓有成效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3种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受到猛烈地攻击,现在看来效度方面也存在问题,但它们可能依旧是对员工激励的最著名解释。这3种理论分别是:需要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激励——保健理论。第六页,共五十页。1、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假设每个人内部都存在着以下5种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要。•(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3)社会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5)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在企业中运用上述原理应注意的问题:(1)主导需要的了解和满足;(2)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自己对员工需要等级的看法存在差别。第七页,共五十页。2、激励——保健理论•激励——保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他认为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个最基本的方面,而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态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功与失败。•赫茨伯格调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他们要求人们在具体情境下详细描述他们认为的工作中特别好或特差的方面,他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归纳:第八页,共五十页。•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成就监督•承认公司政策•工作本身与监督者关系•责任工作条件•晋升工资•成长同事关系•与下属关系•地位•安全保障•极满意中性极不满意第九页,共五十页。•在分析调查结果时,赫茨伯格发现,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和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员工的回答十分不同。当对工作感到满意时,员工倾向于将这些特点归因于他们本身;而当他们感到不满意时,则常常抱怨外部因素,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基于调查结果,赫茨伯格进一步指出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定能使工作结果令人满意。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根据赫茨伯格的观点,带来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相关的和截然不同的。因此,管理者若努力消除带来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可能会带来平静,却不一定有激励作用。他们能安抚员工,却不能激励他们。因此,赫茨伯格把公司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这样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当具备这些因素时,员工没有不满意,但是它们也不会带来满意。如果我们想在工作中激励人们,赫茨伯格提出,要强调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这些因素是内部奖励。•激励——保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比较。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十页,共五十页。3、X理论与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里格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通过观察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方式,麦格里格得出结论:一个管理者关系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