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安史之乱天宝政局安史之乱藩镇割据5第一页,共十三页。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太真上马图玄宗“高居无为”宰相权力过于集中:李林甫杨国忠军事上“外重内轻”,重用蕃将第二页,共十三页。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第三页,共十三页。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唐语林》卷三“丁壮之夫,不识兵器”。第四页,共十三页。重用蕃将、委以重权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突厥安思顺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粟特安禄山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第五页,共十三页。•2安史之乱天宝十载(751),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一人专制三道,掌握军队15万以上,控制了今东北、华北、山西广大地区。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第六页,共十三页。长安马嵬驿成都灵武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同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长安,唐玄宗西逃,发生马嵬兵变,唐玄宗七月抵达成都同年七月十二日,唐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年号至德。第七页,共十三页。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明皇幸蜀图第八页,共十三页。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九月,收复长安。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半年不克。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第九页,共十三页。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旧唐书》卷一四三《李怀仙传》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唐代后期,部分藩镇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割据一方,被称为“藩镇割据”。3藩镇割据第十页,共十三页。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按照与唐中央的关系,这些节度使可以分为三类。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东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河北地区第十一页,共十三页。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十二页,共十三页。内容总结盛世危言:安史之乱。《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旧唐书》卷一四三《李怀仙传》。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中原、西南、西北地区。河北地区第十三页,共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