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以礼服人”、“礼多人不怪”,这是中国的古训,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随着人与人之间交际圈的扩大,迎来送往及喜庆宴贺越来越多,彼此送礼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从社交礼仪的角度而言,送礼就是在恰当的场合把恰当的礼物送给恰当的对象。•送礼是一门艺术,从选择礼品到送礼的时间、场合和送礼的方式,都是一件很费心思的事情。第一页,共三十六页。第7讲礼品礼仪1、礼品的定位2、选择礼品的基本原则3、赠送礼品的基本法则4、受赠须知5、送花礼仪第二页,共三十六页。一、礼品的定位•西班牙著名礼仪专家伊丽莎白:“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社交礼仪讲究“换位思考”。礼品礼仪的“换位思考”就是你送给别人的礼品应该是对方所喜欢的。当然,这里有个量力而行的问题,还有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问题。但是至少你送的礼物不应该是对方所厌恶的或者拒绝的。你别觉得你这是好货,人家喜欢那才是好东西。第三页,共三十六页。送礼的常见动机•表达友情•(为解决问题或托人办事)牵线搭桥•表示感谢•表示祝贺•激励、鼓励•自我满足(心理平衡)•显示身份、地位……第四页,共三十六页。•社交场合,礼品首先是纪念品;其次,礼品是宣传品。大多数场合,礼品既是宣传品,又是纪念品,二者兼而有之。•私人场合,礼品可以有多种定位,概言之可以表述为:交际的媒介。第五页,共三十六页。二、选择礼品的基本原则第六页,共三十六页。选择礼品应考虑的因素•一是送礼的意图(礼尚往来);•二是送礼者和受礼者的关系(亲疏有别);•三是送礼者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四是时间季节因素(合时宜);•五是地点因素(便于携带);•最后是自己决断,不被媒体忽悠。第七页,共三十六页。选择礼品因人而异•民间往来,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第八页,共三十六页。•送给年轻夫妇的礼品,以女主人为首选;•送给三口之家的礼品,以孩子为首选;•送给三世同堂的礼品,以老人为首选。第九页,共三十六页。选择礼品的基本原则——投其所好第十页,共三十六页。三、赠送礼品的几个法则•第一个W,whom,送给谁;•第二个W,what,送什么;•第三个W,where,什么地方(场合)送;•第四个W,When,什么时间(时机)送;•第五个W,Who,谁出面送。第十一页,共三十六页。送礼的禁忌1、忌送在意义、款式、颜色等方面人们普遍不喜欢的(如涉密、涉黄、涉毒、涉枪等)物品;2、所送礼品不能与对方的风俗习惯相抵触;3、忌送与对方年龄、兴趣爱好不符的物品;4、避免与自己送过的礼品简单重复;5、朋友送给你的礼物一般不宜转送给他人;第十二页,共三十六页。6、不要涉及对方厌恶的人和事;7、所送礼品要考虑对方的地位、身份与心理,切忌借送礼之机夸富、露富、炫耀、攀比;8、忌讳送废弃的物品。除古董、文物外,不要把自家的旧物、废品、淘汰货,使用不完的东西或使用了一半的东西送人。9、喜礼、丧礼忌讳错过时机而补礼;10、鲜花、茶叶等以鲜为佳,营养品、食品、饮品(酒类除外)化妆品等都要注意生产日期。第十三页,共三十六页。四、受赠须知1、欣然笑纳;2、拒绝有方;3、依礼还礼。第十四页,共三十六页。1、欣然笑纳•神态专著•双手捧接•认真道谢•(视情况)当面拆封•表示欣赏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2、拒绝有方•直言缘由法•婉言相告法•事后退还法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3、依时还礼•别人送给你礼物,既讲究“却之不恭”,更要强调“礼尚往来”。•还礼要注意两点:一是还礼的时机;而是还礼的形式。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还礼太早,有“等价交换”或“划清界限”之嫌;太晚,有无动于衷或遥遥无期之虑。•选择还礼的时间,要讲“后会有期”:适逢与对方馈赠自己相同的机会还礼。还礼的时机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还礼的形式一是以对方所赠之物的同类物品作为还礼,但不要与赠礼完全相同。如你送我书刊,我还之以影碟。二是以与对方相赠物品价格大体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