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江口县第一小学杨文苑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第一课时。教材简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克/袋的米、100克/袋的黄豆、500克/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教学过程: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1、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3、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4、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帮助学1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1、怎么可以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用秤称一称)2、说说见过哪些秤?3、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秤。4、教师操作示范一次,称一称刚才那袋黄豆有多重。【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准确来说要用秤称一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秤。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这里主要学习用盘秤,为下面的“找”—“验证”,“估”—“验证”的学习活动作准备。】三、体验活动,感知克和千克。(一)认识克1、刚才这袋黄豆的质量是400克,同学们用了克做它的单位。1克有多重呢?你猜猜哪些物体是接近1克重的。(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2、老师举例: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3、感受1克:我们用手掂一掂这个2分硬币,1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轻)4、掂一掂,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5、除了这些,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1克。6、估一估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几克。7、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克有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为下面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参照。】(二)认识千克1、你知道1袋食盐有多重吗?看!包装袋上写着多少?(500克)2、2袋食盐合起来有多重?(1000克)你是怎样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1000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3、用手掂一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