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案例婺源县江湾镇中心小学孙菊英【教材分析】《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秋天”为专题,抓住秋天的特点,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的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这些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可以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味,体会秋天的美好。本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新、自然,自始自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5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做为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借助拼音识字,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三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还远远不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文贴近生活,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并有放风筝的生活体验,因此对于理解文中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并不难,但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仍然比较困难。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1【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板书课题:风筝)(2)生字娃娃还记得吗?我们开火车认读。(PPT出示生字火车)(3)看来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谁再来回顾上一节课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二)细读“做风筝”,感受快乐。过渡:现在就让我走进这群孩子的生活,先去感受做风筝的过程吧。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PPT出示第2自然段)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精心”孩子们做得很认真,心中充满了希望)(2)理解“憧憬”。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憧憬”(板书),它是什么意思呢?(向往)(3)想象说话:是的,它们都是竖心旁,心里有着向往,有着希望。那么他们做风筝时,心中有什么向往,有什么希望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3)朗读:这是他们的憧憬,可能也是你们的憧憬。让我们带着向往的心情一起读。2.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1)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快活)(板书)(2)理解“依然”。你能为“依然”找个近义词吗?(仍然、依旧、还是)(3)我们精心地做着,结果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说“我们依然快活”?预设:1.因为这是我们亲手做的。2.因为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指名读:请你带着憧憬读一读)3.因为这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指名读:请你把快乐带给大家)(4)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心中仍然很(快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