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五彩池教案【篇一:五彩池教学设计】《五彩池》教学设计(一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初步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3.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神奇以及神奇的原因。4.通过对课文中两个排比句的品析,初步渗透质疑文本的意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故事,对比文章开头的写作方法。(对课文的内容、形式予以关注。此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课堂伊始,直截了当,齐读课题:五彩池。检测预习,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补充材料进行对比: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儿,我却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池边去看看。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在藏龙山上,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选读课文]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来到四川的藏龙山,一下子就被五彩池奇异的景象迷住了。--[语文A版第五册课文]在对比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两种开头,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原文通过故事,设置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而补充材料,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两种开头的写法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写作方法。适时提醒学生在课文第一段的旁边进行批注。(学生活动:读文、倾听、品味、汇报。)二、品析五彩池的神奇。学习运用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1.出示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3、4自然段,圈划出描写五彩池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圈划,指名汇报。(1.2环节预计用时5分钟)3.品味第二段。品析多角度描写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在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这段文字从哪几方面介绍了五彩池:第一、二句: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理解漫山遍野的意思,即到处都是,数量多的含义。板书:数量。第三句: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板书:大小、深浅。第四句:池边是金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葫芦的,有像月牙的,有像盘子的板书:形状。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你还能仿照着说一说吗?回顾板书:这段文字,作者从数量、大小、形状、深浅,几个方面描写了五彩池的特点,除此之外,你还能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适时板书:比喻、排比,并小结:作者通过认真观察,对五彩池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再加上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就让五彩池显得生动、具体了。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描写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此环节预计用时7分钟)出示课件:荷花图片,学生练笔。(此环节预计用时6分钟)展示学生作品(2分钟)4.品味五彩池的神奇。过渡:像这样的五彩池能称得上神奇吗?显然不能,为什么说五彩池神奇呢?那我们就得接着往下读:请学生齐读第一句: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奇不奇?奇在哪里?请学生齐读第二句: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奇不奇?奇在哪里?请学生齐读第三句: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奇不奇?奇在哪里?写了几奇?这么多奇,能称得上神奇吗?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段,来感受五彩池的神奇吧。(此环节预计4分钟)5.品味神奇的原因。面对如此神奇的五彩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点名回答,明确要求,不准重复别人的话。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