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六里坪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叶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准确、精练、优美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章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情感价值观: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体会作者借白杨树抒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1、品味白杨树的形神之美,体会作者借白杨树抒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2、感受准确、精练、优美和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抓住文章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毡子(zhān)外壳(qiào)主宰(zǎi)虬枝(qiú)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诸如(zhū)倦怠(juàn)婆娑(suō)晕圈(yùn)秀颀(qí)恹恹欲睡(yān)2.解释下面的词语(1)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2)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3)恹恹:形容患病而精神疲乏。(4)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5)秀颀:秀气修长。3.熟读课文,回答问题(1)“礼赞”是什么意思?文章有哪些自然段是在直接赞美白杨树?第1、4、6、8、9节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4、背诵课文第七段5、预习中还有什么疑惑写下来.二、学习研讨1.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2.时代背景简介:《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3.解题:礼赞——怀着敬意地赞扬。4.根据自己的预习所得,你准备将本文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一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5.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宕开一笔去写高原的景色呢?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②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③暗写华北战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6.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去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的?从白杨树的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杨树有哪些精神方面的特点。外在形象:①干笔直丈把高无旁枝②枝笔直向上靠拢成为一束③叶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的④皮光滑有晕圈淡青色精神特点: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7.细读第七、八自然段,请你概括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8.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将楠木与白杨树进行对比的用意是什么呢?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深化文章的主题。9.文章多次写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请找出这些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