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复旦大学中文系刘大为“国培计划—2012”•漳州师范学院引言:衔接与连贯,语言知识还是语言能力?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衔接与连贯:孰先孰后写作教学的关键观念:任何写作都是在对话一、衔接与连贯:从语言知识到语言能力语文教学:语言能力中可教的不可教的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他的性格魅力和思想境界、他的思维水平和感受的深度、他的智慧和机智、他的人生历练和综合学养,与语言表达的水平互动的结果。发展语言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可教的部分。不可教的依靠熏陶、指点、颖悟、养成,以及整体素养的培育。可教的前提是将能力分解为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根据有关这些环节的知识进行训练。例如阅读能力,台湾的同行根据“国语文领域能力指标”分解出“摘要、预测、推论、结构分析、故事分析及叙述、事实与观点、推论式标题”,以及“诠释、举例、分类、摘要、推论、比较、解释、区辨、组织、归因”等。衔接和连贯,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区分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需的知识和学生必需的知识。二、衔接与连贯:孰先孰后?连贯就是语篇内句子的语义之间一环扣一环地相互关联,从而体现了话语表达向前推进的关系。就语感而言,连贯就是我们读了一段文章后文从字顺的感受,觉得是一段文章而不是句子的堆积。衔接则是表现连贯关系的形式手段,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对它们的识别,就会形成连贯的感受。语用学的通常看法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的到的效果。显然是手段先于效果。由此必然形成的问题是:衔接能否制造连贯?二、衔接与连贯:孰先孰后?Ⅰ杨先生坐在沙发里满面春风的生意人望着来客笑容可掬金丝边眼镜闪闪发光Ⅱ杨先生坐在沙发里,这个满面春风的生意人望着来客笑容可掬,连他的金丝边眼镜也在闪闪发光。衔接手段:这个、连…也、他的设想:如果“满面春风的生意人”不是“杨先生”,“金丝边眼镜”也不是杨先生的,以上这些衔接手段还能使用吗?还能产生例Ⅱ的连贯效果吗?二、衔接与连贯:孰先孰后?结论:只有对连贯的语义内容,我们才可能使用衔接手段。对阅读者——在使用衔接手段之前,连贯的语义关系是潜在的,需要阅读者借助自己的百科知识和关于话语情景的知识,并经过一定的推理才能感受到。在使用衔接手段之后,连贯的语义关系变为显性的,阅读者通过辨识和理解这些作为衔接手段的语言形式就能感受到连贯的关系。对写作者——写作者只有在已经形成连贯的语义内容之后,才有必要和可能使用衔接的手段。三、写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观念:任何写作都是在对话由此引出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写作为什么经常是文不从字不顺,缺少连贯的感觉?对连贯地表达同一件事情来说,在对话交谈中的难度要大大低于在写作中的难度。除去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对现场环境的利用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对话交谈中说话者必须考虑到对话一方的存在,会因为对方接受的可能性而采取最为恰当的表达形式。而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一个面对面的对话者,心理中也没有针对着一个必须使之了解自己的对象,就不容易产生如何采用最合适的表达形式而使对方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话语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者往往是在自说自话。三、写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观念:任何写作都是在对话连贯和衔接的问题就在自说自话的过程中充分表露了出来。我们鼓励学生想清楚了再写,其实就是在要求他在动笔之前应该先形成连贯的语义内容。但是未经语言表达的这种连贯是自明的,是只对写作者自己而言的,别人难以加入。语言表达应该将这种自明的连贯变为他人能够理解的连贯,衔接手段起的正是这种作用。学生在写作时应该形成一个强烈的意识:他正面对着一个阅读者与之对话。三、写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观念:任何写作都是在对话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任何语言表达都是在对话,任何独白都是在对话。只要在说话、在写作,就一定是面对着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对话者,说话、写作都是在进行对话。对话的需要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应该如何安排,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引导学生去对话,这是写作教学的一个关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