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病害1.1花生青枯病1.1.1症状。花生一般在初花期最易感染此病。病株初期主茎梢第1、2片叶先失水萎蔫,早上延迟开叶。经1~2d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泽暗淡,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枯焦。1.1.2防治方法。在雨后晴天或开花前发病初期用禾甲安20m1兑水15kg喷雾,每间隔7~10d防治1次。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细菌性病害,在坡地发病较多,久旱骤雨或久雨骤晴时发生严重,病株在田块中呈点状分布。识别青枯病主要从植株外观和维管束病变着手,其重要特征: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萎蔫,叶色略变淡,但仍呈绿色,故称“青枯”;剖开根茎部,可发现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流出。青枯病由青枯假单胞杆菌细菌侵染所致,在花生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以初花期开始发病较为常见,植株一旦发病,基本很难控制,俗称“花生癌症”,发病至枯死一般7~15d,严重时2~3d可全株枯死,对产量影响极大。青枯病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残体、粪肥、田间流水传染,其次是通过人畜、农具及昆虫传染。病菌由植株伤口或自然孔侵入,通过皮层组织侵入维管束,病菌迅速繁殖后堵塞导管,分泌毒素,使病株丧失吸水能力而凋萎。1.2茎腐病1.2.1症状。苗期子叶呈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呈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病斑初为黄褐色后变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1.2.2防治方法。要实行合理轮作,种子贮藏前要充分晒干,播种前要晒种、选种,不用霉变、质量差的种子,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0.3%进行药剂拌种。茎腐病在土壤潮湿的洼地或多雨年份发生较重,是造成花生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幼苗期发病常使花生子叶发黑腐烂,造成缺苗,成株期发病部位一般在花生茎杆基部子叶节附近,病菌造成茎杆基部腐烂,用手拔病株,常从茎基部断裂,不能连根拔起,俗称“卡脖病”,这是识别花生茎腐病的主要特征。花生出苗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茎腐病,发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成株感病后,约10~30d全株枯死。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棉色二孢菌,主要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来源,田间借水流、大风或农事操作传播,从表皮或伤口侵入致病。1.3根腐病1.3.1症状。茎基部呈水浸状,黄褐色,植株较矮,叶片自下向上干枯,主侧根变褐腐烂,后期只剩褐色干缩的主根。1.3.2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严格选种、晒种,用种子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全田喷雾防治。根腐病在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等条件下发生较重。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烂芽;苗期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颈上出现长条形褐色斑,根端呈湿腐状,皮层腐烂,易脱落,无侧根或极少,形似鼠尾,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根部湿腐呈鼠尾状是根腐病的典型特征。病株地上部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花生根腐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侵染所引起,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发生,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1.4叶斑病1.4.1症状。褐斑病病斑呈圆形,暗褐色,较大,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有灰色霉状物;黑斑病病斑呈圆形,黑褐色,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比褐斑病小。1.4.2防治方法。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高温多雨的7、8月份是防治叶斑病的关键时期,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每隔15d喷药1次,共喷2~3次。花生叶斑病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2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称“黑疽病”,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托叶,严重时也危害到茎杆。花生发病后,叶片布满病斑,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叶片提早脱落,植株早衰,荚果不充实,降低出仁率和含油量,产量和品质下降。区别褐斑病与黑斑病主要看发病早晚、危害部位、病斑大小、色泽等。褐斑病发病较早,初花期可出现,危害下部叶片较多,病斑较大,多呈黄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较明显的黄色晕圈,老病斑上可发现灰白色的霉状物;黑斑病发病较迟,在下针期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