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中国宪法法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主讲人:韩大元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二、宪法与宪政二、宪法与宪政三、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三、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四、宪法创制、修改与解释四、宪法创制、修改与解释五、宪法惯例五、宪法惯例六、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六、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七、宪法作用与条件七、宪法作用与条件第二讲宪法基本理论重点问题11、怎样理解宪法一词所具有的不同含义。、怎样理解宪法一词所具有的不同含义。22、宪法的本质特征。、宪法的本质特征。33、宪法的分类及其意义。、宪法的分类及其意义。44、宪政的概念、内容以及宪政与宪法的关系。、宪政的概念、内容以及宪政与宪法的关系。55、宪法渊源、宪法惯例与宪法的关系。、宪法渊源、宪法惯例与宪法的关系。66、宪法规范的逻辑特征。、宪法规范的逻辑特征。77、宪法创制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及其作用。、宪法创制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及其作用。88、宪法监督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作用,宪法监督、宪法监督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作用,宪法监督与宪法实施的关系。与宪法实施的关系。99、宪法的主要社会功能以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宪法的主要社会功能以及发挥作用的条件。1010、宪法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宪法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1、辞源学意义上的宪法2、作为法律形式的宪法3、作为法学概念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一词源自拉丁文中的constitutio,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最早使用宪法一词,并说明了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词义演变中质的飞跃发生于17、18世纪。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的地位获得了应有的肯定,法国学者首先认定仅有一部成文法规定各种政治组织的产生、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不足以称为宪法,唯有“权力分立和权利有保障的社会”才有宪法,这是宪法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本质关于宪法的本质,在宪法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阶级意志说从宪法所反映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宪法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宪法本质的基本看法,比较符合近代宪法发展的基本规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集中体现了宪法制定者的意志,反映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的分类宪法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比较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宪法分类的原则和具体内容,对于全面理解宪法的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比较宪法学的角度看,确定宪法分类的目的是加深对宪法本质和特点的认识,理解宪法概念中存在的各种因素是如何通过不同形式服务于宪法的实现,宪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如何结合等问题。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与民定宪法4、平时宪法与战时宪法5、联邦宪法与州宪法二、宪法与宪政二、宪法与宪政宪政的基本内容:宪政的基本内容:宪法的正当性、宪法的确定性、宪法的功能性、宪法的调控性。宪法的正当性、宪法的确定性、宪法的功能性、宪法的调控性。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政是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服务于使宪政是以宪法规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服务于使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这一宪法目的。纸上的宪法成为现实这一宪法目的。宪政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纸上的宪法,是指符合宪政宪政的实践活动能动地反作用于纸上的宪法,是指符合宪政实践的要求。实践的要求。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主义,它的主要内涵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三、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宪法典结构:宪法典结构:为了对宪法规范进行合理、充分和有系统的表述而对宪法规范采用为了对宪法规范进行合理、充分和有系统的表述而对宪法规范采用的编排方式。宪法典的结构一般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种。的编排方式。宪法典的结构一般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