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篇(初稿)遂宁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编者按:“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得我市原本脆弱的地质环境遭受了较大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27处,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采取措施,群测群防,防御与治理相结合,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把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为了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好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工作,我们印发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问答》,便于更加普及地质灾害的识别、观察以及临灾避让知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一、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有那些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自然因素产生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地质灾害,人为活动引发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二、各类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是什么?崩塌:指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2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泥石流: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由于泥石流爆发突然,运动很快,能量巨大,来势凶猛,破坏性非常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裂缝: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地质现象。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崩塌:(1)前缘时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2)山坡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偶尔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的声音;(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滑坡:(1)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2)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驰,小型坍滑现象;(3)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发出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4)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等异常现象;(5)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牛、羊惊恐不安,不入窝圈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出现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6)滑体上如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临滑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3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泥石流: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山谷中传出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长期降雨或突降暴雨要注意防范泥石流。四、如何监测地质灾害?形变监测:采用经纬仪、红外线测距仪监测隐患点位移动态变化;在主要裂缝两侧布置监测点,或采用固定标尺,或在开裂的建筑物墙体上用水泥砂浆片采用钢卷尺监测动态变化。采用常规人工巡查,监测其变化状况。水源监测:对区内降雨及上游水位进行监测。雨量监测:对本行政区域或乡镇区域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自动雨量监测仪,进行定点监测。监测工作要做好监测记录,定期整理资料,为灾害防治提供依据。五、大雨过后会发生地质灾害吗?在大雨过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因为降雨的渗透水作用,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外因。其作用一是渗透水进入土体孔隙或石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剪强度的降低。所以,降雨一般对滑坡可起到诱发或促进作用。六、什么样的雨量易引发地质灾害?日降雨量在50毫米~99.9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