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具有多种相同的危险因素,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的比例为6%〜21%,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为20%〜30%。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增加出血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一、血栓栓塞/卒中风险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房颤栓塞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连续且不断变化的,应定期进行评估。目前推荐对所有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采用CHA2DS2VASc评分(表2)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关于冠心病合并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推荐:(1)CHA2DS2VASc评分分(男性)/3分(女性)的患者应进行长期抗凝治疗;(2)对于依从性较好、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男)/2分(女)的患者也建议进行抗凝治疗;(3)CHA2DS2VASC评分为0分(男)/1分(女)的患者应避免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目前认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危险性相同,抗凝治疗的方法均取决于患者的危险分层;心房扑动的抗凝原则与房颤相同。瓣膜性房颤具有明确抗凝适应证,无需再进行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二、缺血/血栓形成风险(表3)心脏缺血事件最强的预测因素是近1年内发生过缺血事件。既往有ACS病史的患者缺血事件风险远远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且对于支架置入的患者同样适用。高龄、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肌酐清除率15〜59ml/min)、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支架选择不合理等均是缺血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采用SYNTAX、SYNTAX(表4)或GRACE评分对PCI合并房颤患者进行缺血事件风险评估。三、出血风险出血风险与抗栓药物及抗栓治疗强度有关。对于采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总体出血风险相似,但是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因胃肠道出血的住院率较低。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出血风险高于氯吡格雷。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大出血及致死性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既往出血史、高龄、低体重、慢性肾脏病(透析或肌酐清除率<15ml/min)糖尿病、贫血、长期使用类固醇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等均是出血的高危因素(表3)。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推荐采用HASBLED评分(表5)。HASBLED评分A3分提示出血风险增加,但不应将出血风险增加视为抗栓治疗的禁忌证,应注意筛查并纠正可逆性的出血危险因素,并在开始抗栓治疗后加强随访和监测。抗栓治疗一、ACS和/或PCI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一)循证医学证据(表6)二)抗栓治疗方案1.急性期抗栓治疗:所有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发生ACS后应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00~300mg)'然后维持剂量为75~100mg/d。在已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图1);在不了解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时,应延迟至行PCI时再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与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虽然效果更为明显,但出血风险也更高,因此P2Y12受体拮抗剂应首选氯吡格雷。对于VKA治疗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中断VKA并不能减少出血,中断VKA同时用肝素桥接可能增加出血,因此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对于NOAC治疗的患者,急诊PCI无需中断NOAC。对于NOAC治疗的患者,急诊PCI无需中断NOAC。而择期PCI则可考虑在术前停药,停药时间取决于使用的药物和肾功能(通常术前停药12~24h,达比加群酯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均无需桥接治疗。术中抗凝除了肝素类药物,也可考虑采用比伐芦定(一次性静脉注射0.75mg/kg,随后1.75mg・kg-1・h-1,维持至术后3〜4h)作为替弋,但不推荐使用磺达肝癸钠。2.术后及出院后抗栓治疗:本共识推荐大多数患者出院后采用OAC+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栓治疗(图1)。无论支架类型如何,双联抗栓治疗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