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靶向给药系统Target-DrugdrugdeliverySystems药剂教研室张娜Introduction靶向给药系统(targetdrugdeliverysystem)又称靶向制剂是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靶向给药系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靶向给药系统已被引申到“运载”多种药品,一诞生就受到了各国药学家的重视。一、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1.从药物到达的部位讲,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三级:⑴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⑵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的细胞(如肿瘤细胞而不是正常细胞,肝细胞而不是Kupffer细胞);⑶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的细胞器(例如溶酶体)。2.从靶向传递机理分类,靶向给药系统大体可分为三类:⑴被动靶向制剂;⑵主动靶向制剂;⑶物理化学靶向制剂。靶向制剂的设计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即自然靶向,药物以微粒给药系统为载体(microparticlesdrugdeliverysystems)通过正常的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EPR效应EPR效应(enhancedpermeabilityandretentioneffect):肿瘤血管对大分子物质的渗透性增加,以致大分子物质滞留并蓄积于肿瘤组织的量增加。NopenetrationEnhancedpenetrationNormaltissueTumourtissueFreedrugLargeParticlesNanoparticles被动靶向是采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材料等作为载体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制成各种类型的、可被不同器官(组织、细胞)阻留或摄取的胶体或混悬微粒制剂。(一)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迄今,研究最多的被动靶向给药制剂是LiposomesMicrospheresMicro-emulsionsNanoparticlesMicroparticlesdrugdelieveysystems微粒给药系统为分子组装体,药物分子包裹在载体内,通常在微粒核心。微粒给药系统可使药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保护药物避免酶的降解。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类的药物,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脂质体脂质体(liposomes)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聚合物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nanoparticle)由各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biocompatiblepolymers)制成,粒径在10-1000nm。药物被包裹在载体膜内称为纳米囊,药物分散在载体基质中称为纳米球。被动靶向给药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通常小于50nm的纳米囊与纳米球缓慢积集于骨髓;小于7μm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被动靶向制剂的体内靶向性被动靶向制剂的体内靶向性除粒径外,微粒表面的性质如荷电性疏水性表面张力等对药物的体内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表面带负电荷的微粒已被肝脏摄取;表面带正电荷的微粒已被肺摄取。靶向制剂的设计2主动靶向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不被单核吞噬系统识别PEG化靶向制剂的设计2主动靶向是指表面经修饰后的药物微粒给药系统,其上连接有特殊的配体,使其能够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CellMicro-particles主动靶向制剂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ActivetargetdrugdeliveryCellMicro-particlesActive(二)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制剂。药物(Drug)主动靶向制剂载体(Carriers)(TODDS)靶向因子(Ligand)修饰用配体受体的配体;单克隆抗体;高分子物质(对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粒径小于4μm的被动靶向载药微粒表面经受体的配体、单克隆抗体或其他化学物质修饰后,能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ActiveTargetingActiveTargeting靶向制剂的设计3物理化学靶向是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将药物传输到特定部位而达到靶向;磁温度pH(三)物理化学靶向制剂采用某些物理和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包括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的靶向制剂一、磁性靶向制剂采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