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T基本知识基本知识————及颅内常见病的诊断及颅内常见病的诊断一、发展史一、发展史CTCT上英文上英文ComputedtomgraphyComputedtomgraphy缩写,是电子计算机缩写,是电子计算机与与X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19691969年英国工程师年英国工程师HousfieldHousfield首先设计成功,首先设计成功,19721972年年英国放射学会首先报道这一科学成果,并由他和神经放英国放射学会首先报道这一科学成果,并由他和神经放射学家射学家AmbrseAmbrse成功地应用脑部,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成功地应用脑部,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影像。影像。1973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作了正式报道,被医学年英国放射学杂志作了正式报道,被医学院界誉为放射诊断划时代的飞跃。院界誉为放射诊断划时代的飞跃。19741974年年LedleyLedley设计设计全身全身CTCT机。机。HousfieldHousfield和和CormarkCormark(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家19619633年首先建议用年首先建议用XX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并提出精确数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并提出精确数字推算方法。)获字推算方法。)获19791979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年诺贝尔生物学奖。我国黎光熙教授我国黎光熙教授19751975年首先报道,年首先报道,19791979年上海华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引进第一台头颅机,山医院首先引进第一台头颅机,19821982年湘雅医院引进年湘雅医院引进头颅机头颅机。。二、二、CTCT设备与分代设备与分代11)组成:)组成:①①扫描部分:扫描部分:XX线球管,控测线球管,控测器,扫描架;器,扫描架;②②计算机系统:贮存,运算;计算机系统:贮存,运算;③③图像显示,存贮系统。图像显示,存贮系统。22)分代:根据探测器的数目,球管与探测器运转方式。)分代:根据探测器的数目,球管与探测器运转方式。第一代第一代CTCT机:是由一个球管和二个晶体探测器组成,速机:是由一个球管和二个晶体探测器组成,速度太慢,只限于实验阶段,没有临床价值。是直线平移扫描运度太慢,只限于实验阶段,没有临床价值。是直线平移扫描运动。动。第二代第二代CTCT机:与一代基本相同,探测器稍多。缺点:机:与一代基本相同,探测器稍多。缺点:孔径小,速度慢。孔径小,速度慢。第三代第三代CTCT机:扇形排列的探测器,数目多达机:扇形排列的探测器,数目多达300~500300~500个。球管和探测器绕人体同步旋转。螺旋个。球管和探测器绕人体同步旋转。螺旋CTCT归属第三代归属第三代CTCT机。机。第四代第四代CTCT机:探测器固定分布在机:探测器固定分布在360360度圆圈上,球管旋度圆圈上,球管旋转运动。因探测器离人体远,不利于提高和改善图像质量。转运动。因探测器离人体远,不利于提高和改善图像质量。超速超速CTCT机:又称电子束机:又称电子束CTCT,电子枪轰击四个平行的钨靶环,,电子枪轰击四个平行的钨靶环,产生旋转的产生旋转的XX线源。扫描时间为线源。扫描时间为50~100ms50~100ms。。三、三、CTCT成像的基本原理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球管探测器模/数转换磁盘计算机照相机数/模转换显示屏四、四、CTCT图像特点:图像特点:11、重建图像,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图像质量;、重建图像,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图像质量;22、横断面图像,解剖关系清晰,无重叠。缺点:、横断面图像,解剖关系清晰,无重叠。缺点:从单一层面不能反映病变全貌。从单一层面不能反映病变全貌。33、密度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高:XX线平片组织密度需>线平片组织密度需>5%5%才能分辨出来,而才能分辨出来,而CTCT只要相差只要相差0.1∽0.5%0.1∽0.5%就能分辨出来。就能分辨出来。44、、CTCT值:是根据各种组织对值: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X线的线性吸收线的线性吸收系数来决定的(黑白表示密度的高低)。系数来决定的(黑白表示密度的高低)。55、窗口技术:、窗口技术:+1000~+1000~--1000HU2000/16=125Hu1000HU2000/16=125Hu①①窗宽(窗宽(WindowwidthWindowwidth):是):是CTCT图像图像显示的显示的CTCT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组织结构按密度的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组织结构按密度的高低从白到黑分为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16个等级(灰阶)。如:窗宽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