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肝脏的结构肝脏是胚胎最早发生的器官之一,并为胎儿重要造血场所。当胚胎发育至第4周时,在前肠与卵黄囊柄交汇处,肠管内胚层向腹侧突起形成肝憩室,即为肝脏和胆囊的原基。随着胚胎发育,源自卵黄囊、胎盘的卵黄静脉、卵黄动脉和脐静脉在通向静脉窦的过程中,于原始横膈间充质内形成肝丛,成为肝血窦的前身,它们不仅为肝原基传输营养,并与之共同构筑成肝脏极为精致、复杂而又相对有序的结构。肝主质与相伴之血管水乳交融贯彻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功能之中,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演绎不止,各种肝脏疾病遂在此结构基础上发生、发展。第一节肝脏的实用解剖学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由肝实质和伴随着一系列管道的间质所组成。活体肝呈红褐色,充填着丰富的血窦,加之体积大、质柔脆、血管布局特殊、位置固定,故易受暴力而破裂,可致大出血。肝脏大小因人而异,左右径约25.6cm,前后径最长可达15.2cm。男性肝重1.4~1.8kg,女性肝重1.2~1.4kg,成年人肝重占体重之1/50~1/30。胎儿期因造血功能活跃,肝脏相对较大,占体重之1/20~1/16。肝脏行使着消化、代谢、储存、贮血、解毒等重要生理功能,并直接参与调节物质代谢、人体免疫、防卫、凝血等机制。除人脑外,其功能之多元化堪称为人体之最。一、肝脏的位置、表面解剖及其毗邻肝脏成不规则楔形,位于右上腹部横膈下,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经剑突下达左季肋部。正常人仰卧时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缘近肋缘。肝脏位置可随呼吸运动、膈位高低、腹腔内压、韧带牵拉、体形肥瘦等诸多因素而变化。肝脏被包膜(Glisson膜)所覆盖,实系腹膜脏层之一部分。它们反折到横膈与腹膜壁层相连续。在肝门处包膜的结缔组织与包裹着肝门血管、胆管的纤维鞘相连续,一直延伸到血管、导管的最小分支。肝有膈、脏两面和前、后、左、右四缘。大部分与横膈相贴附的上、前、右侧表面均很光滑,称膈面(图1-1),此处有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及肝圆韧带将肝固定于横膈及腹壁上。而在肝与膈、后腹膜腔相接触处,右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的部分没有包膜,称为肝裸区(图1-1,1-2)。图1-1肝膈面之大部1.镰状韧带;2.右三角韧带;3.右冠状韧带;4.尾状叶;5.左三角韧带;6.左冠状韧带前层;7.肝圆韧带;8.胆囊图1-2肝的脏面及部分膈面1.镰状韧带;2.下腔静脉;3.右冠状韧带(前层);4.肝裸区;5.与肾上腺毗邻处;6.右三角韧带;7.右冠状韧带(后层);8.肾压迹;9.结肠压迹;10.十二指肠压迹;11.胆囊;12.肝门;13.肝圆韧带;14.小网膜前层;15.尾状突;16.小网膜断缘;17.胃压迹;18.左三角韧带;19.尾状叶(图1-1及1-2均引自WilliamsPL,etal.Gray‘sAnatomy.London:ChurchillLivingstone,1995,略作修改)构成肝脏脏面标志性特征的是“H”形的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连接两纵沟之间的横沟为第一肝门(图1-2),即通常所谓之肝门;右纵沟由胆囊窝和腔静脉沟组成,其后上端是肝静脉入下腔静脉处,为第二肝门;左纵沟则由脐静脉窝和静脉韧带组成。在肝的脏面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也称小网膜。肝十二指肠韧带向上达第一肝门处,内含门静脉、肝动脉、胆管等,故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常合称为汇管。在肝右侧脏面还有肝结肠韧带和肝肾韧带。肝之前缘可见三个切迹,自左向右依次为脐切迹、胆囊切迹和右下缘切迹,后者有时并不明显。肝以圆钝的基部顶着膈穹窿,以扁薄的左叶端部指向脾。右半部与右肺相邻,其右侧膈面对应着右侧第7~11肋,紧贴着膈;肝的左侧膈面与膈、心包、心脏及左肺底的小部分相邻,故在肝左侧膈面可见心压迹。肝的右侧脏面与十二指肠、胆囊、横结肠和右肾等器官毗邻,在其表面有相应的压迹;左侧脏面与食管腹段、胃和胰等相邻接,在左外叶后面则有食管压迹和胃压迹。肝的尾状叶与第10~11胸椎相对应。尾状叶的左后方为腹主动脉,两者间隔以右膈下动脉和右膈肌脚。在腔静脉窝处有下腔静脉经过,右侧倚着肝裸区,它被韧带及架于右叶与尾状叶间的桥形肝实质固定于肝。在裸区稍下方,肝又与右肾上腺紧邻。二、肝的韧带肝脏表面的韧带系腹膜皱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