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的定义出血是介入术后患者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不同定义,严重出血发生率可以低于2%或高于8%。在OASIS-2、PRISM和PURSUIT等随机试验中出血发生率大于2%。以输血作为大出血的CRUSADE注册研究竟然有15%的患者接受了输血。GRACE注册研究中,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大出血的发生率为3.9%,非ST段抬高的ACS为4.7%。根据严重程度,出血可以分为严重出血、致命性出血、大出血和轻微出血等,但是因不同定义,其发生率不同。严重出血通常定义为:重要脏器的出血,如颅内出血;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超过5g/dL。除外上述标准可定义为轻微出血。出血的风险GRACE登记研究显示,出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住院死亡率增加,并且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出血除了血液动力学紊乱、致栓状态外,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即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缺血事件反弹。急性期过后ACS患者的出血风险降低,但是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仍然使患者长期出血的危险增加。CURE研究中,氯吡格雷治疗患者严重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但致命性出血没有差异。一项Meta分析发现,大出血的患者30天死亡风险升高4倍,再发心肌梗死风险增加5倍,脑卒中风险增加3倍。而且出血程度越严重,死亡风险越高。出血带来死亡,心肌梗塞和卒中的高风险大出血的死亡率与NSTE-ACS急性期的死亡率一样高预防出血与预防缺血事件同等重要,可以明显减少死亡,心肌梗塞和卒中的风险对出血风险的评价应该成为治疗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RACE出血评分GRACE出血评分包括6个参数:年龄、女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出血史、GPIIb/IIIa受体拮抗剂、介入治疗。CRUSADE出血评分系统CRUSADE出血评分系统极低危(计分≤20)低危(计分21-30)中危(计分31-40)高危(计分41-50)极高危(计分>50出血风险的评估此外,抗栓药物超量,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出血危险明显增加,肾功能不全可能最重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无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但是静脉GPIIb/IIIa受体拮抗剂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出血的原因是凝血功能紊乱,对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排泄减少,且介入治疗后更容易发生造影剂肾病或原有肾功能衰竭加重等情况。出血高危患者在决定治疗策略及抗血小板时应该格外谨慎。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口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更加安全的药物及适宜的剂量,尽量减少用药时间和联合用药。介入术后出血包括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出血和与手术操作无关的出血。与手术操作有关的出血:静脉出血: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动脉出血: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冠状动脉、误穿锁骨下动脉股静脉径路出血1、局部出血或血肿原因:与抗栓强度过大,手术操作过程(穿刺方法与方向,穿透股静脉后壁、导管或鞘插入时损伤静脉、反复穿刺),局部压迫止血不当,临床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肥胖、高血压、不能配合伸腿卧床休息)等有关。股静脉径路出血1、局部出血或血肿危害:一般影响不大。如出血量大可引起血容量下降、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血肿可压迫导致迷走反应、心动过速或神经麻痹。缓慢增大的血肿较难发现,识别前有发生明显失血的危险性。肥胖者可在无明显血肿情况下出血明显失血。股静脉径路出血识别:出血量小时可表现为围绕穿刺点的瘀点、紫癜、瘀斑等。围绕穿刺处出现的增大的肿块示血肿最重要的征象。股静脉径路出血处理:穿刺点少量出血或较小的血肿,经过再次压迫止血后,不再有活动性出血即可不必特殊处理。手法压迫不能止血时,应检测凝血四项,如ACT明显延长,应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同时补充血容量和输血。血肿过大压迫神经的,需清创取出血肿。血管壁裂开过大者需外科修补血管。股静脉径路出血预后:预后大多较好。预防:术前全面检查,有高血压病等病者充分对症治疗。术者提高技术,细心、准确操作;肝素用量不宜过大;拔鞘后充分压迫止血。股静脉径路出血2、血管或心脏破裂原因: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射频消融、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等,各种介入器械如导管、导丝在经股静脉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