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之耳石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中医科程广清眩晕与头晕头晕多是用来描述几个完全不同的主观状态的笼统的概念。大体可以分为:眩晕(真性眩晕)头晕(假性眩晕)头昏(非眩晕)眩晕是空间的定位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感觉外界或自身在沿着一定的方向旋转、移动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多伴有恶心呕吐、眼震、站立不稳。头晕——没有明确的旋转感觉,只是“头重脚轻”、欲失去平衡的感觉——假性眩晕。头昏——头重、头闷、头沉、头胀感,头脑不清或迷迷糊糊感觉。注: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感。头昏不伴有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头昏、眩晕,均意识清楚。眩晕的分类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元炎Meniere病突发性耳聋迷路炎迟发性膜迷路积水Hunt综合征、耳硬化症、内耳缺血、自身免疫内耳病眩晕的分类眩晕的分类中枢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VBI)后循环缺血(PCI)颈性眩晕肿瘤《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灵枢·海论》曰:“脑为之海……髓髄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孙思邈——无风不作眩刘完素——无火不作眩朱丹溪——无痰不作眩张景岳——无虚不作眩王清任——无瘀不作眩传统文化爱惜身体,拒绝医学解剖,所以古时候解剖医学发展困难。中国儒学文化的兴起,占统治地位,越发阻碍了解剖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唐宋时期理学的兴盛,“齿发肌肤,受之父母”!去发如割头!阻碍中医外科发展,越发注重内科探索。西医实验医学,加快人体研究,对人体的认识迅速深入。眩晕的发病机理视觉感受器前庭感受器本体感觉器共同维持人的平衡前庭系统前庭系统视觉视觉人体的平衡三联本体感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是维持平衡、感知机体与周围环境的主要部位发生眩晕和头晕的机理耳朵的两大功能:听声、平衡前庭系统的解剖基础椭圆囊(Utricle)球囊(Saccule)三个半规管:•水平半规管(HorizontalCanal)•前半规管(AnteriorCanal)•后半规管(PosteriorCanal)外周前庭器官包括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前庭系统的解剖基础半规管的感受器在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器在囊斑壶腹嵴的适宜刺激结构特点:三条半规管各处于一个平面,彼此间约互成直角。每条半规管有一个壶腹嵴:壶腹帽是一胶状物、呈悬浮状态、具有弹性;毛细胞的纤毛埋植在壶腹帽中。动毛的方位在各半规管不同:①水平半规管位于近壶腹侧(正中线侧);②上、后半规管位于近半规管侧。半规管的功能转椅实验开始左转转椅实验匀速旋转与旋转突然停止半规管的功能转椅(开始左转)实验功能反应动画由转椅实验可见:①旋转开始时:出现前庭-脊髓反射(歪头踢腿)及前庭性眼球震颤等功能反应。转椅(匀速与突停)实验功能反应动画②匀速旋转时:不出现上述反应③旋转突停时:出现上述相反的反应。眼震颤:概念:指不随意的节律性眼球往返运动的现象。慢动相:眼球朝一方向缓慢移动的现象称慢动相。(是刺激前庭器官引起的,与旋转方向相反)快动相:眼球再突然移回原位的现象称快动相。(是中枢矫正性运动,与旋转方向一致)因快动相便于观察,临床上把快动相方向规定为眼震颤的方向。生理意义:①慢动相能使眼前连续通过的物体,在眼内聚焦成短暂不动的物像,借以看清物体,辨别身体在空间的移动方向。②眼震颤的持续时间可反映前庭功能正常与否。正常人眼震颤约持续15~40sec,过长或过短都说明前庭功能有过敏或减弱的可能。选拔飞行员、航海员及某些项目运动员时,转椅试验是一种常用方法。椭圆囊的功能椭圆囊的功能耳石膜是一胶质板,内含许多细小的耳石(碳酸钙结晶)和蛋白质,其比重大于内淋巴,任何原因引起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纤毛发生相对位移(直线变速运动),都是囊斑的适宜刺激。囊斑的适宜刺激椭圆囊的囊斑位于椭圆囊的前壁下部、内壁底部,囊斑中的毛细胞呈水平位,纤毛朝上,纤毛的游离端均嵌在毛细胞上方的耳石膜中。电镜显微图(Lim,1969)可以看到耳石呈圆柱状大小不一的碳酸钙结晶体(位觉砂)从椭圆囊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