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细胞自噬介绍与相关研究VIP免费

细胞自噬介绍与相关研究_第1页
1/52
细胞自噬介绍与相关研究_第2页
2/52
细胞自噬介绍与相关研究_第3页
3/52
细胞自噬介绍与相关研究——崔龙萍程序性死亡和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称为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坏死:是细胞对外界损伤刺激的一种非程序性死亡方式。细胞自噬?三者有什么区别呢?•凋亡:细胞皱缩、体积缩小;部分细胞器、核糖体和核碎片被细胞膜包裹形成凋亡小体,从细胞表面出芽脱落,最后被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吞噬;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缘化、染色质DNA断裂。•坏死:细胞胀大,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自噬:部分细胞器肿大,在细胞质中形成包裹细胞质内容物的双层膜囊泡结构,再与溶酶体结合实现内容物的降解。研究检测方法信号通路分子调控形成过程分类生物学意义概念自噬自噬(autophagy):又叫做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选择性地清除自身受损、衰老或过剩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释放出游离小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动态生命过程。被认为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1、应激功能是细胞在饥饿条件下的一种存活机制2、防御功能当细胞受到致病性微生物感染时,可起到防御作用3、维持细胞稳态在骨骼肌和心肌可帮助细胞浆成分进行更新4、延长寿命如果细胞自噬受损衰竭,细胞损伤就会堆积、累加,产生老化。长期适当减少热量的摄入,可以延长寿命。5、控制细胞死亡及癌症决定细胞自噬导致细胞死亡,还是维持细胞存活的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所以,细胞自噬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最后定论。1956年,Clark和Novikoff用电镜在鼠肾组织中观察到包含线粒体等胞质结构的膜性结构。将其命名为致密小体,且在这个独立的膜结构中发现了溶酶体酶1962年,Ashford和Porter在老鼠的肝细胞中,观察到包含半消化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的膜囊泡结构,且在囊泡内发现了胰高血糖素1963年,Duve将这种细胞中存在的包裹细胞质的膜泡发生现象定义为自噬。并指出自噬发生在正常细胞内且与溶酶体相关联1997年,第一个酵母菌自噬基因被日本科学家克隆得到,命名为ATG11998年,第一个哺乳动物自噬基因被美国科学家克隆得到,命名为Beclin12007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自噬会议2007-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噬基因被克隆,对于自噬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哺乳动物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分子伴侣介导自噬(CMA,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CMA不涉及囊泡的运输,而是通过有着特异性肽链的细胞质蛋白在分子伴侣复合物的作用下与溶酶体膜蛋白感受器Lamp2a结合后进入溶酶体腔,然后被溶酶体酶消化。小/微自噬(Microautophagy)——溶酶体/液泡表面的膜直接吞没某些细胞器或者蛋白,然后膜内陷、脱离,最终形成一个包含了细胞质内容物的内部囊泡。大/巨/宏自噬(Macroautophagy)——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噬,通过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包裹胞内物质,最后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包含杯状体(Phagophore)、自噬体(Autophago-some)、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的形成和囊泡内含物的降解(Degradation)四个过程Atg1/ULK1激酶复合物(自噬的诱导阶段,受mTOR的调控)Atg1能与Atg13、Vac8、Atg17和Cvt9等蛋白形成Atg1复合物。营养条件充足时,Atg13过度磷酸化,与Atg1的结合受阻,然后Atg13与Vac8结合,Atg1与Cvt9结合后一起调控Cvt途径。相反,营养不足时,Atg13部分去磷酸化形成Atg13-Atg1复合物,Atg17再与Atg1-Atg13复合物的Atg1结合形成复合物参与自噬。ULK1是Atg1在人类细胞中的同源物两条泛素化系统(自噬体的形成:囊泡的延伸和完成)Atg12-Atg5▪Atg16泛素激活酶E1(Atg7)的半胱氨酸残基,在ATP的作用下,与Atg12碳末端的甘氨酸残基之间形成硫酯键。泛素激活酶E2(Atg10)的半胱氨酸与Atg12碳末端的甘氨酸残基形成新的硫脂键,释放出Atg7。最终,Atg12碳末端的甘氨酸与Atg5的ε-赖氨酸氨基形成异肽键,释放出Atg10,形成Atg12-Atg5复合物(不可逆)。Atg16碳末端的螺旋区寡聚化后与Atg12-Atg5复合物结合,形成一个350KDa大小的复合物(Atg12-Atg5▪Atg16),Atg16仅仅与Atg5结合,并不结合Atg12。Atg12-Atg5▪Atg16复合物对于隔离膜的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细胞自噬介绍与相关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