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是研究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康复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用于促进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恢复,身心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按摩、针灸、传统运动疗法的记载,强调局部到整体、内外平衡、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着眼于宏观、整体的调节。西方康复治疗技术中也有按摩(mas-sage)和手法治(manipulation),强调整体到局部,注重人体微观世界的变化。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决定,将针灸疗法用于治疗偏头痛、便秘等43种疾病。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在使用和研究针灸。故此,我国康复工作应当弘扬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的特色,推动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水平,更好地造福人类。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中医传统康复优势:弥补西医的不足中医康复操作方便效果理想方法多样价格低廉弥补不足拓展思路中医传统康复的内容1针灸疗法2拔罐疗法3按摩疗法4传统运动cuppingmassageTraditionalmotionAcupunctureandMoxibition针灸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疗法以调节人体卫气营血、阴阳盛衰,促进神形功能恢复,达到恢复患者功能、回归社会的目的。针灸疗法(Acupuncturetherapeutic(Acupuncturetherapeutics)s)1、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作用就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的根本目的。2、扶正祛邪:针刺时不同强度的手法具有不同的功效,根据辨别虚实后采用补或泻的手法,通过扶助人体之正气,增强和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病除正安的目的。3、疏通经络: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是针灸疗法的核心。针灸时通过作用于人体相应的腧穴、经络,从而调整气机、疏通淤滞、调和气血以治疗疾病。4、行气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行气以助血行。(一)针灸疗法的机理(二)治疗原则1、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体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依据。指对疾病进行治疗前先辨其虚实、表里、寒热、阴阳及对脏腑、经络辨证后,再对证施治。针灸疗法中应用最多的辨证施治是经络辨证,即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与疾病发生的部位来辨别其属于哪个脏腑经络的病变实施针刺。2、补虚泻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即为补正气,泻邪气。3、清热温寒:寒和热表示疾病性质的两个对立面,任何疾病都会表现或寒或热的变化,而治疗上要逆其性质而治之。4、治标与治本:治标即治疗疾病的外在症状,治本即治疗疾病的原因。一般临床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5、局部与整体:在病变部位取穴为局部治疗,根据辨证取有关脏腑经络的穴位为整体治疗。临床上两者兼治。针法Acupuncture1、针法:头针、体针、电针等。2、灸法:(1)、艾炷、艾条灸;(2)、温针灸;(3)、隔姜、隔盐灸。(三)针灸疗法的种类常用骨度分寸表1.基本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如:合谷穴的进针。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如:环跳穴的进针。③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相应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④舒张进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如中脘穴。(四)基本针刺法2.基本行针手法①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②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四)基本针刺法3.辅助手法①循: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