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听觉器官结构人类感受声音的器官就是我们熟知的耳(ear),然而它的结构十分精巧,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它的复杂功能人们把耳区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经内耳的感觉毛细胞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送到大脑的听觉皮质,从而产生听觉感受。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有声语言更是交流思想、互通往来的重要工具。动物的耳朵,曾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进化过程。到了高等脊椎动物,外耳和中耳都已充分发展,能更有效地收集和传递声波的能量,同时,内耳与听觉神经系统也相应地在结构上愈加复杂,功能上愈加完善,蜗管增长、蜷曲而成耳蜗,内部结构更加精细。人是高等动物,智力高度发达,听觉器官进化更为完善具备了极其复杂、细致而特化的听觉系统,以便更好地适应于外部世界。结构精密的耳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就是我们能看见的耳郭和外耳道,而中耳和内耳却被包含在头侧部一块称为“颞骨”(temporalbone)的骨内部。中耳包括一个小腔-“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鼓膜分隔外耳道底与鼓室,鼓室内含有听小骨。内耳主要是迷路,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等,听觉感受器就藏在耳蜗内的螺旋器(Corti器)中,螺旋器上的毛细胞接受听觉信息,再由听神经(蜗神经)传至大脑,从而产生听觉。下载Cult3D交互式三维图形浏览插件Cult3D插件安装指南结构精密的耳颞骨颞骨(temporalbone)位于头颅两侧,是构成颅底和颅侧壁的一部分。颞骨向上与顶骨相接,向前与蝶骨相接,向后与枕骨相接,参与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每侧颞骨可分为5个部分,即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以及内耳道都包含在颞骨内,可见颞骨与耳在结构上关系非常密切。颞骨在颅底中的位置体验鼠标的使用:按下并拖拉鼠标左键可以旋转三维对象;按下并拖拉鼠标右键可以放大或缩小三维对象;同时按下并拖拉鼠标左、右键可以任意移动三维对象。按“c/C”,或“b/B”等键,可以改变背景颜色。下载Cult3D交互式三维图形浏览插件Cult3D插件安装指南中耳、内耳的大部分结构都包含在颞骨内结构精密的耳耳郭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auricle)除最下部柔软的耳垂(earlobe)外,其余部分均由软骨外覆软骨膜和皮肤而组成。耳郭外面有一外耳道口通向内侧的外耳道。耳郭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郭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左图:耳郭的外侧面/中图:耳郭的背面/右图:耳郭的各部名称结构精密的耳外耳道外耳道(externalacousticmeatus)自外耳道口向内止于鼓膜,长约2.5~3.5cm,可分为外1/3的软骨部和内2/3的骨部,外耳道全长略呈S形弯曲,外段向内、前和微向上;中段向内、后;内段向内、前和微向下。所以耳科医生在检查外耳道深处或鼓膜时,需将耳郭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方可窥及。外耳道的皮肤含有耵聍腺和皮脂腺,它们分别分泌耵聍(cerumen)和皮脂形成蜡状耳垢,具有抑菌杀菌、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外耳道示意图结构精密的耳鼓膜鼓膜(tympanicmembrane),也叫耳膜,位于外耳道的底部,分隔外耳道与鼓室腔,距离外耳道口约2.5~3cm。鼓膜呈椭圆半透明的薄膜状。鼓膜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的倾斜角,其外面朝向前、下、外方向。婴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鼓膜的高度约0.9cm,宽约0.8cm,厚约0.1cm。鼓膜虽然薄,但它的解剖结构有三层:外层是皮肤,中间层是放射状和环状纤维,内层为粘膜。所以,鼓膜有一定的弹性和张力。鼓膜上方1/4的三角形区没有中间纤维层,比较薄而松弛,称为松弛部,其余3/4部分称为紧张部。耳科医生借助额镜可观察到鼓膜,其外观灰白色、有光泽。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其中央最凹陷处,称为鼓膜脐部。自鼓膜脐部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名光锥。鼓膜具有集音和扩音作用,还可保护中耳,避免细菌直接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鼓膜也保护内耳,使之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