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常民changmin@lzu.edu.cn第五节神经系统功能感觉功能躯体运动功能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高级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概述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一、神经系统感觉功能●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丘脑投射系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内侧丘系:传导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觉、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压觉。●传导路脊髓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传导路三级换元: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1.脊髓与脑干2.丘脑的主要核团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3.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3.组成、功能特点(见下页)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功能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点①多次更N换元②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①三次更换N元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外侧面体表感觉区=3-1-2区(第一感觉区)+岛叶(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41区+42区视觉区=17区感觉皮层结构特点: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①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②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③细胞柱N元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1.体表感觉代表区:⑴第一感觉区①位置:中央后回②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③投射特点:Ⅰ.左右交叉Ⅱ.倒置分布(3-1-2区)Ⅲ.精细正比感觉皮层的可塑性1.概念:皮层N元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改变的特性。2.现象:⑴当某外周感觉单位频繁使用/或废用时,感觉皮层的相应代表区会扩大/或被邻近的其他代表区占据的现象。⑵当切除皮层某感觉代表区时,该外周感觉单位的皮层投射移向周围代表区。3.机制:感觉单位与皮层的联系具有广泛的聚合和辐散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或频繁使用时增强。⑵第二感觉区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③投射特点:Ⅰ.双侧性投射;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1.躯体感觉:⑴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触、压、痛、温觉)和深感觉(本体感觉=运动觉+位置觉等)。⑵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⑶感觉的强度取决于:①感觉N冲动传入的频率;②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③参与反应的感受器点状分布密度(触压觉:指尖>四肢>躯干;温觉:冷觉>热觉)。⑷传导路脊髓交叉不同: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⑷传导路特征与临床:脊丘系①触压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