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都具有共同的生理功能:选择透过性。医学上模仿生物膜功能,人工合成膜材料用于疾病治疗,如透析型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探讨课堂: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模型探讨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自主学习列出每个时期科学家的新发现(要素:时间、相关人物及得出的结论)。探讨1:生物膜的成分你了解过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吗?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背景资料:提出假说(一)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历程:(一)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历程: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可溶于脂质物质容易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认识到的。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有必要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有必要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一)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历程: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可溶于脂质物质容易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cc、、19251925年,推导细胞膜中脂质(年,推导细胞膜中脂质(磷脂磷脂)分)分子双层排列。子双层排列。bb、、2020世纪初,通过化学分析红细胞膜组成世纪初,通过化学分析红细胞膜组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和蛋白质。。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成分,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的。疏水端亲水端“空气—水界面”判断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分布的?亲水端疏水端水空气ABCD平铺于水面上面积面积=2=2倍细胞表面积倍细胞表面积为什么磷脂必然排列为连续两层?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ABCD膜的成分膜的成分双层磷脂分子:双层磷脂分子:蛋白质:蛋白质:膜的功能:膜的功能: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探讨探讨22: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结构dd、、19591959年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年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膜是“蛋白质提出膜是“蛋白质――脂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三层结构,静态的。三层结构,静态的。e、197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为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模型为流动镶嵌模型。判断:哪种结构模型较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比较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异同?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分布特点(蛋白质)状态均匀不均匀静止的运动的资料1:变形虫的变形运动鼠细胞融合细胞资料2: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杂交细胞人细胞细胞融合37℃40min探讨探讨22: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结构dd、、19591959年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年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膜是“蛋白质提出膜是“蛋白质――脂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三层结构,静态的。三层结构,静态的。e、1972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为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模型为流动镶嵌模型。判断:哪种结构模型较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11、磷脂、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22、蛋白质分子、蛋白质分子镶嵌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有的镶在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有的跨越,大多可运动。有的跨越,大多可运动。(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糖被(识别作用)和糖脂。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提示: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推动作用:推动作用:从光学显微镜发现细胞,但观察从光学显微镜发现细胞,但观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