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情节评点学生的复述。结合以菲利普为叙述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流氓。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遗产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3.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二、创设情境,分析人物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是谁?自行圈点勾画,画出表现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状态的重点词语。主要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说话形式:菲利普夫妇是一个的人。(要求:横线上填上形容词)理由是。明确:填写的词语可能有: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等。要让小说中的人物活起来就应该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进行分析。作者将他们在于勒出场前后的表现对比着写。菲利普有句热切盼望于勒的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而后来于勒成了个穷水手真出现在他面前,他却“神色狼狈”、“脸色苍白”,连说话也不连贯了。这就揭示了他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再看对克拉丽丝的语言描写。当于勒来信说发了财,她赞不绝口,说于勒“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可认出于勒后,咒骂他是“贼”,说他“不会有出息”,还马上提醒菲利普“最要留心的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克拉丽丝虚伪、冷酷、刻薄的性格,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产物。除了上述人物之外,作者还写了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这些次要人物,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题的作用。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浸透了铜臭!三、讨论交流1.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你认为这样换好吗?为什么?明确:于勒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2.“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对于勒深表同情。面对着穷苦潦倒的于勒,“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尽管母亲骂“我”“疯了”,还是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四、鉴赏文章于细微处见显著。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你的具体感受。如环境描写的妙处等。五、对话、质疑名师大家“读名家名篇,既要欣赏,又要敢于再创造,敢于挑战,还要敢于怀疑”。以下视点供学生参考:1.这点写得真好、真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妙在何处)2.这个结局写到游轮巧遇,好不好啊?如果写成于勒回来,会不会更好呢?3.你究竟怎样看待于勒,是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