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干谒言志诗、应和诗、和诗和专练考点:1.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2.杜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3.杜甫《寄杜位》4.杜甫《赠田九判官》5.韩愈《答张十一》6.张籍《寄和州刘使君》【考点研究】一、干谒言志诗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常见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标题常见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意象阔大类意象……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常见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情感的苦闷。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常用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技法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语言含蓄隐喻特点二、和诗“和”读hè,指唱和,和答。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三、应和诗应和诗是收到别人的赠诗后回的答诗。题目中能体现的词应该是酬,也就是报酬,答谢。而见赠是说别人送我的意思。【考题对接】一、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释】①表丈:即表伯叔。②力疾:扶病强起。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仍是叙事,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愁绪也因此更1增,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D.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的初春之景,也触动着诗人的悲情。2.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悲”的具体内容。(6分)一、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答案】1.B【解析】愁伴客:犹言愁苦永摆脱不开。客,是杜甫自谓。老随人:衰老亦挥之不去。此联主要表达作者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和日益衰老的迟暮伤感之情。2.(1)首联写诗人体弱多病,生机盎然的早春反衬了个人衰老,抒发了自伤病苦之悲。(2)“愁伴客”,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表达了羁旅愁苦之情。(3)“更觉老随人”,觉得日益衰老,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或:颈联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自己的迟暮伤感之情。)(4)“望乡应未已”,从未中断的遥念故乡的思乡之情。(5)“四海尚风尘”,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原诗译诗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正当扶病强起之际,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旱来而悲哀。春。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人。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风尘满布啊!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释奉酬:即遵奉酬答。李都督:诗人亲友,具体不详。都督:官名,唐置都督府,分上中下三等,其边防重地之都督,则加节度使,以后节度使增多,都督之名遂废。表丈:即表伯叔。力疾:扶病强起。风尘:指战乱。赏析《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下截申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