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来宾市兴宾区民族小学麦万芳内容摘要: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创造性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进行角色重塑,成为创新型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最终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自古至今最大的革命马上就会发生,这次革命的核心就是知识。”还说“创新将成为经济时代取得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引进吸收不再能创造增长的奇迹,只有通过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实现知识时代的价值。”的确,随着微电脑、信息高速公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成为21世纪生存竞争的根本能力。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不是割裂于日常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指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是一个在创新管理和创新型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由创新型教育工作者通过创新型教育方法培养出新型人才的过程。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改变课堂结构,激发学生思维。改变课堂结构即继承阅读教学,重视阅读、重视字词句理解落实的教学传统,找准互动创新的切入口,改变原来课堂的“垂直式”结构(教师一根线垂直到底)为“放射状”“辐射状”结构,即由一个问题向某一方向或角度发散出许多问题,或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生发问题环或问题群,从而达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然后与原有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成为新知识的一部分。互动的中心问题可以有教师提出,但更多的情况却从学生自己的已知出发,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他们提问的意识,并为学生提问的质量提供可供向上攀援的“支架”,教师要有大问题意识,要有从一篇课文中提炼出一个的基本功,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可供自主或合作学习探究的任务,并规范学生互动学习中的操作,改变原有的课堂垂直结构为放射状、辐射状结构,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由联想以激活原有的知识进行思维创新,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展示灵性的舞台。二、着眼个性发展,关注个体差异,进行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不应该回避,而是要设法化个体差异的劣势为课堂组织的优势,让个体差异的学生在阅读教学、师生互动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才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创新力的课持续发展,通过评价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促使教师自我认可。“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底下独特的唯一的一个,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三维目标。三、学会等待,给学生机会。以往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把答案亮了出来,说出的问题不让学生思考或学习,就立即要求学生回答,特别是公开课更显而易见了,所以每每听完一节公开课后我们就会惊叹:这班学生真神了!“可事后调查却发现不是如此。课堂上教师表现为急躁、缺乏耐心往往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了力求“圆满”。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阶段甚至是最后阶段产生出来的。学会等待,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回答、讨论、交流、挑战的机会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会有创新智慧的灵光闪现。四、俯身参与,学会倾听和求助。教师要做到:一是规范秩序,任其自由。如想象文章结局之类的讨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自由表达,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式都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