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语文初中《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老河口市袁书堂中学陈翼展一、教材分析:《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的事迹。作为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简练生动、富于个性的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莽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形象饱满,并把大道理融入到小故事中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感知人物,领会道理。《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无非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文章类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初步具备了获取、筛选、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本文故事性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将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必须把双基教育抓实,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我把品位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因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的体验,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文中出现的词语。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做到能当堂背诵。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4、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2、探究交流。采用引导、点拨、问答、学生讨论等方法,在师1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品位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了解人物个性特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热情。1、课前出示孙权、吕蒙和鲁肃的图片,体会他们的英雄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2、导语设计:认识这三幅图片的人物吗?这三位都是当年东吴的英雄人物。今天的故事先从吕蒙说起,吕蒙曾是孙权手下一个草莽英雄英勇善战却不习文,人称吴下阿蒙,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成为学识渊博之士,就连鲁肃也刮目相待,这中间究竟演绎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说明】由三国英雄人物导入,营造氛围,然后由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引出本课的主题——学习,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二)学习新课,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提出听读要求:听清读音、节奏和语气。2、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在读音和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3、老师强调易读错的生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后,全班齐读【说明】坚持“吟诵为本、合作探究”的方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三)疏通文意,揣摩重点句子。1、小组讨论并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如有疑问先在小组内解决最后在班上提出讨论。2、请同学用白话文复述课文。【说明】此环节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大家的团结协作意识。(四)品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