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教案:第十六课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拍摄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状况的特点,分析各种状况的不同;熟悉和掌握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状况下拍摄的技巧。重点: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状况下拍摄的技巧难点:曝光、镜头适宜的运用教具:照相机、多媒体教学程序:外景自然光的变化规律,是宇宙运动的结果,是地球自转运动和自然天体、气象运动的结果。整个地球是在由太阳光和天空反射光组成的自然光的照明下。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断地改变着太阳光的投射角度,这一投射角度的变化,就会不断地改变着太阳光的照明效果。从而形成了晨曦、日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黄昏、晚上以至深夜。一天光线的变化,如下图所示。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断改变着光线的投射方向。可以由顺光变成逆光,或由逆光变成侧光再变成顺光。一天中,太阳由东方升起,然后由西方落下,循环往返。这样,景物的受光面及背光面以及受光面背光面的面积也随之变化。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一天中光影的投射方向和光影的长度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太阳光投射高度的变化,早晚时光影长,上午、下午光影变短,而正午时光影最短,由于光线投射方向的不断变化,因此,光影的方向也随之变化。地球的自转运动,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明暗反差,随着光的投射角度的改变,景物的明暗反差也随之发生变化,太阳光的投射角度在0°或0°以下时,是散射光照明,此时靠近地面的天空较亮,正顶天空较暗,地面上景物被微弱的天空散射光照明,普遍亮度较低,缺少细部层次,反差弱。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至15°角的高度或太阳离地面15°角的日落这段时间,由于太阳光的投射角度比较低,各种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被照得明亮,并且形成很长的投影。当空气中有微粒介质时,天边形成晨雾或暮霭,阳光被大量散射,光线较为柔和,景物间的明暗反差也比较弱。随着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的不断变化,太阳的投射角度扩大,此时太阳的照度增大,阴影部位不能获得足够的散射光,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一、黎明、黄昏的拍摄黎明和黄昏,这一时段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此时的光线特点是:由于天空的亮度受太阳位置的影响,在距太阳较近的天空就很明亮,距太阳较远的天空较暗,亮度分布很不均匀。另外,日落后或日出前有余辉,天空有局部的暖色调,而距日落日出较远的天空,已不受余辉的影响,天空呈一定的蓝色调。同时,此刻的照明效果的变化非常快,延续的时间不长。地面景物由于得不到阳光的直接照射,平均亮度偏低,暗部没有细部层次,景物间的对比弱、反差小,当画面中有天空出现时,由于此时天空的亮度较高,所以天空与地面景物的亮度间距又容易过大,此时景物在画面中常常被处理成剪影或半剪影的状态。1、曝光的方法拍摄黎明、黄昏时,如何控制画面的曝光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根据上面论述的此时此刻的亮度特点以及创作者的主观意图来决定画面的曝光。一般来讲,拍摄黎明与黄昏时,由于景物之间的明暗对比较弱,亮度分布较均匀,拍摄风光全景时,常依据景物的平均亮度值确定曝光组合。当景物的亮度分布不均匀时,多依据主体物的表面亮度确定曝光。拍摄剪影、半剪影画面时,多以画面中较为明亮的景物确定曝光。测光时,可以使用平均测光法。2、剪影的运用在黎明或黄昏时拍摄常常会遇到地面景物与天空之间的亮度差异较大的情况。此时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景物处理为剪影或者半剪影的效果。所谓剪影就是利用较为明亮的景物作为背景,将暗色调的主体衬托在亮背景的前面,使暗主体在画面中形成没有影调细节的黑影像。而半剪影的画面效果,拍摄条件与拍摄剪影时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就是拍摄半剪影时,景物的亮度范围没有拍剪影时那么大,所摄画面中的暗主体在亮背景的衬托下有最低限度的质感再现,画面效果是既有明暗对比鲜明的轮廓形态,又能在低亮度的暗调光影中再现物体的细部和人物神态。而剪影的画面效果是明暗对比,这种画面形象的表现力,主要取决于主体的形态、动势、动感和鲜明的轮廓。对于质感和细节的表现稍差。如图所示。3、特殊效果的运用黎明或黄昏时天空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景象,如霞光、彩云等。可以利用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