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新进展杭州第三人民医院徐瑾药物不良反应正常用量情况下引起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皮肤或黏膜上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疹(药物性皮炎)是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尤其是生物制剂的开发应用,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呈上升趋势,新型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在不断地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变态反应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测,发生于少数特异性易感者,有致敏期,非剂量依赖性非变态反应与药理作用有关,可预测,所有人都可能发生,与剂量有关药疹的临床类型普通药疹重症药疹重症药疹新的临床类型普通药疹固定性药疹麻疹样/猩红热样药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多形红斑血清病样反应光敏性药疹湿疹样药疹扁平苔藓样药疹天疱疮/类天疱疮样药疹等重症药疹表现为广泛而严重的皮肤和黏膜损害,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剥脱性皮炎(ED)Stevens-JohnsonStevens-Johnson综合症综合症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SJS与与TENTEN的共同点的共同点服药后1-3周起病,再次服药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不适,3天内皮肤疼痛,烧灼,伴结膜烧灼和瘙痒,口腔和尿道不适松弛性大疱,部分靶样红斑中央紫癜皮损相互融合,数小时或数天散布全身90%口腔及口周糜烂,25%有结膜炎尼氏征阳性贫血和淋巴细胞减少,全身症状重鉴别鉴别SJSSJS表皮剥离‹10%初期为多形红斑躯干和面部多病因,50%药物有关TENTEN表皮剥离›30%初起弥漫性或麻疹样红斑全身泛发›80%与用药显著相关重症药疹新的临床类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IHS)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generalizedexanthematouspustulosis,AGEP)。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以前称为DRESS综合征(drugrashwitheosinophiliaandsystemicsymptoms)是一种以急性广泛严重的皮损,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肝炎、肾炎、肺炎)、嗜酸粒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DIHS并非最近才突然出现的一种新的疾病,只是以往名称纷杂。Allday等于1951年首次报告氨苯砜综合征,其后,陆续又有多例类似的报道,只不过致敏药物不同,诊断病名有异。直到1994年,Roujeau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首次明确了其临床概念。发病机理: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由药物过敏和HHV-6感染再激活共同导致。近年也有EBV、CMV、HHV-7DIHS相关性的报道。与个体遗传素质有关DIHS的易感性很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在一定环境下,多个基因相互作用增加了药物超敏反应的危险性。致敏药物:①抗癫痫药: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拉莫三嗪、非氨酯②磺胺药③氨苯砜④米诺环素⑤别嘌呤醇⑥金制剂⑦其他:环孢素、卡托普利、地尔硫卓、螺内酯和可待因等。潜伏期:本病潜伏期较长,常在首次服药后2-6周发病(平均3周)。如果既往有DIHS史者则较短(有时仅1天)。其中磺胺药为2周,DDS和米诺环素为4周,而抗惊厥药为4-8周。皮损特点皮损特点皮损初发多为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有时为湿疹样或荨麻疹样,严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同时伴面部水肿,其他有脓疱和紫癜。一般无皮肤或黏膜糜烂。全身症状:绝大多数病人有发热,体温在38-40℃,伴全身不适、咽喉疼痛、淋巴结肿大。系统损害:最常累及肝脏(苯妥英)和肾脏(别嘌呤醇)。肝炎为细胞溶解性,常无黄疸,肾炎为间质性,有肾小管受累;肺也可有间质浸润;心脏受累伴嗜酸粒细胞性心肌炎,也可为心包炎。皮肤组织病理非特异性真皮淋巴细胞浸润(个别浸润细胞有异形似蕈样肉芽肿)血液学异常约90%病例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绝对值≻1500/mm3,,另外约40%的患者有单核细胞增多。病程和预后:停用药物之后仍持续发展并转为迁延化,尤其是肝炎、发疹和嗜酸性细胞增多。往往经过1个月以上缓解。致死率大约10%,主要死于重症肝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是一种与药物、病毒以及多种因素有关的急性发作性非毛囊性脓疱性皮肤病。本病1980年由Beylot等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