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慢性腰痛关于腰痛腰痛(lowbackpain)是指一组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持续12周及以上定义为慢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常给患者带来长时间的生活负担并且几乎对患者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影响,在社会生活和行为上导致严重的后果和严重的功能受限。病因及表现就病因来说,仅有10%不到的腰痛能发现明确的病因,如骨折、肿瘤、骨质疏松、风湿、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这部分有明确病因的腰痛在医学上叫做“特异性腰痛”;剩下的超过90%的腰痛找不到明确的病因,X片、CT、核磁共振(MRI)通常没有特异性的改变,因此被称作“非特异性腰痛”。腰痛发作的时候,疼痛不仅位于腰部,时常可以牵涉到臀部、大腿、腹部以及胸背部。腰部是支撑上半身(胸廓和上肢、头颅)和连接下半身(骨盆及下肢)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力量产生和传递的重要部位,因此腰痛发作时由于疼痛导致腰部功能不良,许多慢性腰痛患者虽然没有剧烈疼痛,但是腰部会有酸累、乏力的感觉,通常在久坐、久站、较长时间弯腰时明显。慢性腰痛治疗上通常是药物及物理因子止痛治疗。这类治疗缺乏针对性,因此疗效不持久,患者时常复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恢复腰背肌的正常功能会极大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功能。主动运动疗法是目前最有效和可靠的恢复肌肉功能的方法。腰痛的运动疗法分类GPR(GlobalPosturalReeducation’Program)运动控制训练(Motorcontrolexercise)节段性稳定性训练(segmentalstabilizationexercises)腰椎伸展锻炼瑜伽越野行走(Nordicwalking)GPR(GlobalPosturalReeducation’Program)GPR是基于针对整体肌肉系统的理念,通过对肌肉链的训练来达到恢复腰部力量及稳定性功能的目的GPR包括一系列主动动作,肌肉牵拉和拮抗肌的收缩训练。这些动作需要患者主动参与,每个动作坚持15到20分钟,每次主要进行2或者3个动作,动作设计要考虑患者的疼痛和年龄等因素。GPR患者仰卧位,然后上肢外展30°,髋屈曲内收外旋,足部相碰。此时可以进行颈部的牵引来降低腰部的张力,治疗师通过用口令和手部的操作来使患者维持姿势,并纠正,目的是优化整个牵伸动作。下一步的动作是要继续伸展下肢和上肢的内收,下肢屈曲时主要是牵伸后部的肌群,包括斜方肌、肩胛肌、臀肌和足后部肌肉等。令患者髋屈曲、伸膝以及足背屈。GPR站立位姿势,是从一个立位姿势过度到躯干的屈曲,过程中要控制枕、胸椎、和骶椎的运动,目的是牵拉后侧的肌群。仰卧位姿势可以用于所有的患者,而当患者同时伴有疼痛和疲劳感时才对患者进行站立位的训练。GPRFrancescaBonetti等对部分患者进行GRP训练3-6个月后发现,GPR对患者的稳定性和疼痛的敏感性方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用这三个动作训练,短期和中期随访的结果都是较好的。运动控制训练(Motorcontrolexercise)基本的生物学原理是基于腰痛病人的脊柱稳定性及控制能力的改变。运动控制训练是指训练中包括运动控制或躯干稳定性训练或核心稳定训练的练习,练习的重点是以集中训练躯干肌,以增强脊柱和盆底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生理学研究表明腰痛病人在动作中脊柱稳定性受到挑战时可能存在深层躯干肌(如腹横肌、多裂肌)启动延迟。而且LBP病人倾向于增加外层肌肉的活动和脊柱僵硬来代偿内层肌肉肌力的不足。运动控制训练(Motorcontrolexercise)节段性稳定性训练(segmentalstabilizationexercises)节段性稳定性训练的基础-维持脊柱稳定的肌群-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第一群为深层核心肌群,,又称为局部稳定肌群(localstabilizingmuscles),包括多裂肌、腹横肌、膈肌和盆底肌等,他们与腰椎直接相连,起稳定腰椎各节段的作用。当脊柱的被动稳定系统出现问题时,脊柱趋于不稳定,这时增加腰椎局部肌肉的肌力,可以提高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同时,为腰部大体肌肉收缩时产生安全的躯干运动提供稳定性基础。第二群为表浅核心肌群,又称为整体稳定肌群(globalstabilizingmuscles),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腰方肌及臀部肌群等,主要作用是产生躯干运动并维持躯干的总体稳定性,他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