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2目的要求1、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和作用机理;2、熟悉阿斯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代表药的作用特点;3第一节概述1、水杨酸:阿斯匹林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3、吡唑酮类:保泰松4、其他有机酸类:布洛芬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分:4共同的作用:1、解热2、镇痛3、抗炎抗风湿5共同的作用机理:PG合成酶活性PG合成PG:前列腺素6(一)解热作用体温7产热调定点(37℃左右)皮肤血管收缩寒冷散热皮肤血管扩张酷暑出汗肌肉收缩—寒颤1、体温调节的生理示意图:8发热的机理示意图产热增加调定点上移(>37)℃皮肤血管收缩作冷肌肉收缩—寒颤9病原体细菌内毒素白细胞释放内热原(IL-1)下丘脑前部PG大量合成与释放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上升产热↑散热↓发热2、发热病理2、解热药的作用原理药物下移下降解热散热113、解热机理下丘脑环氧酶(COX,PG合成酶)PG合成Cox-1Cox-1((结构型结构型))和和Cox-2Cox-2((诱导诱导型型))144、解热特点:(1)能降低发热病人体温,但对正常人体无影响;(2)主要通过散热过程(3)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155、应用注意事项(1)不能见热就退;(2)小儿、年老、体弱者剂量不宜过大(3)重视对因治疗166、用途: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17(二)抗炎炎症18炎性刺激扩张血管LTS、缓激肽、PAF、组胺5—HT血管通透性增加②组织水肿④疼痛PGS、组胺、缓激肽、组织细胞释放致炎介质压迫末梢神经PGE2、缓激肽①红③热炎症的症状及病机191.机理:PG合成酶活性PG合成↓↓炎症反应减轻202.特点(1)控制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红、肿、热、痛症状;(2)对症不对因213.用途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区别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受累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如膝,肘,肩等关节。疼痛持续时间短,游走性疼痛,疼痛的同时,皮肤可伴有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不发生关节强直或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湿,是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皮下结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围神经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因未明的,尚无特异性诊断指标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的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关节最常受累;早期呈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疼痛程度时轻时重,以小关节为主,无明显游走行疼痛的特点。23(三)镇痛作用损伤剌激——致痛物质(PG、5-HT和缓激肽等)——痛觉感受器——中枢——疼痛。PG(致痛作用,增敏作用)241、机理:疼痛部位的PG合成酶活性PG合成疼痛252、特点:(1)轻、中度慢性钝痛——效果显著,严重创伤剧痛、内脏绞痛——无效;(2)头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牙痛、痛经——良效;(3)无欣快感、无成瘾性。26一、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aspirin)第二节药物27(一)药动学特点1、口服吸收迅速;2、分布广泛(包括关节腔);3、由肝药酶代谢;4、经肾排泄,受尿液PH值的影响28(二)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1)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A、适用于感冒发热、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等APC复方29B、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红、肿、热、痛症状的缓解(1)急性风湿热(2)类风湿性关节炎为首选药30(二)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3、影响血栓的形成31AA细胞膜磷酯环加氧酶PGG2TXA2合成酶PLA2环内过氧化物PGH2PGI2TXA2促小血板粘附聚集血管收缩抗小血板粘附聚集血管扩张PGI2合成酶小剂量阿斯匹林大剂量阿斯匹林抗血栓形成血栓形成32临床应用(3)40-50mg/d:预防血栓形成33(二)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4)4、驱除胆道蛔虫阿斯匹林——水杨酸+醋酸——胆道酸度增加34(三)不良反应(1)小剂量短期应用不良反应少;长期大剂量应用不良反应多,五个方面351、胃肠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厌食等,严重可诱发加重溃疡,甚至出血胃溃疡病人慎用。36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