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3.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第1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4.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二、预习展示1.阅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其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四部分:、、和结局。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字帖()柏林()哽()住钥匙()chà()异ào()悔qídǎo()tān()开kuàng()课3.都德:(1840~1897),_____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______。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是其中的一篇。有关普法战争,哪位同学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4、普法战争是______和______之间的战争。结果,______战败。_____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要割让给______。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只许教______语。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其中被割让的阿尔萨斯地区。都德从小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战争在人们内心深处所造成的深刻影响。5.本文采用人称,以这个孩童的视角行文,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而且有利于直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记住故事内容,2、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故事主要情节。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或“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中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总结:归纳故事情节的方法。明确:文章为我们描述了十九世纪在法国一个小镇发生的悲壮的一幕,法国人民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热爱,令我们每一个读者为之动容。这是多么让人难忘的一堂课啊,下面,就让我们也走进课堂,来体验一下课堂的爱国氛围吧。引导学生: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有哪些不同?1、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段落,进行阅读。2、勾画关键词句填写下列表格,找出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不同。总结:筛选文本信息的方法。明确:教师小结:课文从这些方面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愤的气氛烘托得十分强烈,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的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的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四.人物赏析1.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采用小组讨论法:1小组交流,小组四人交流自主阅读中找到的句子,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最后大家一起梳理小弗朗士的内心变化过程2、小组展示最快的小组在黑板展示小组成果由小组组长展示交流自己组讨论交流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分析。(明确此环节目的:在跟孩子一起找这些句子的同时,加入朗读、品读重点词语,完成对小弗郎士内心情感变化原因的挖掘,理清小弗郎士成长历程)(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明确: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